出了石屏縣城往北,公路就像一條小河,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車窗外,天高峯秀,桃紅柳綠,心情也跟着雀躍起來。

不知不覺公路順山勢爬升,到了山脊,眼前豁然開朗,千峯萬壑沐浴在晨光中,渾厚的大山一重接着一重,一直鋪到雲霞深處,讓人豪氣頓生。彝家人的村寨,零零散散依山而建在這雲山霧海中。車行數十公里之後,就到了風景秀美的龍朋鎮。

居住在石屏北部山區的彝族分爲兩個支系,尼蘇和三道紅。哨沖和龍武鎮的稱爲尼蘇人,就是因電影《花腰新娘》被更多人知道的花腰彝,其音樂特徵就是阿哩——尼蘇調的總稱,跳躍性和舞蹈性極強,大多由五言詩的長詩篇構成。

而龍朋鎮的三道紅纔是產生電影裏真正海菜腔部分的那個族羣,李懷秀、李懷福姐弟也就來自龍朋,其唱腔起伏很大,音高,洪亮,可聽性極強。

這次去是爲了到桃源村參加一好友婚禮,同時採訪非物質文化遺產煙盒舞傳承人施萬橫老師。三道紅和尼蘇人的服飾差別很大但婚俗很相似,“戀愛自由,婚姻包辦”,婚後“三年不歸家”是這裏彝族婚俗最顯著的特點。

他們的婚俗總體來講共分十道程序:1、喝訂婚酒。2、敬請親朋。3、大鬧陪郎。4、教嫁。5、窩作左。6、撐傘護身。7、討餈粑。8、喫半雞。9、眯呢。10、認親。具體內容我就不多敘了。

在遠離都市的山寨火塘前,烤洋芋的香味,包穀粥的甘甜,還有那香臘肉,彝家的好客常使外來的遊客留連忘返。更讓人難忘的是那佈滿星辰的夜空,寂靜曠野裏燃燒着的通紅篝火。

此時,月琴、二胡、三絃合奏的絃樂聲響了起來,從“喲瑟!喲瑟!……”呼聲裏,彝族和諧快樂的煙盒舞又在“趕螞蚱調”中拉開維幕。姑娘、小夥們的歌聲也在空中彼此起伏:

男:妹喲!開天闢地分陰陽,一個葫蘆分兩瓣,你我今生難分開。女:哥啊!世間有天必有地,世間男女不能少,沒你小妹就無法過。甜美的歌聲,讓人們沉靜在煙盒舞之鄉的濃濃情調裏。

文獻名邦石屏,文化發達,科甲鼎盛,自古以來重教興文、人才輩出,素有“家家機杼聲,人人詩書契”的民風。明清兩代出過636個舉人、77個進士、15個翰林、一個經濟特科狀元。“五步三進士,對門兩翰林,舉人滿街走,秀才到處有”的人文盛世,鑄就了文秀石屏的人文精神。緣此,石屏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石屏不僅是文獻名邦,而且也是禮樂之邦。自古以來,當地的彝族創造了花腰歌舞,創造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海菜腔、煙盒舞,哨衝鎮和龍朋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爲“歌舞之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