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互聯網醫療頻迎政策紅利 患者“迴流”醫院難題仍無解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今年以來,互聯網醫療領域迎來了包括依規納入醫保等在內的多個重磅利好政策,國務院辦公廳9月印發的《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更是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大力推進分時段預約診療、互聯網診療、電子處方流轉、藥品網絡銷售等服務。同時,該領域也迎來了包括藥企等多方機構的佈局。繁榮之後,如何落實在線醫保支付、應對疫情後可能出現的患者“迴流”醫院等問題,還是互聯網醫療待解決的關鍵。

藥企、公立醫院等多方入局

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大力推進分時段預約診療、互聯網診療、電子處方流轉、藥品網絡銷售等服務。這是互聯網醫療在今年迎來的諸多利好政策之一。早在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聯合發佈《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爲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複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這無疑成爲互聯網醫療“吸引”用戶的重要砝碼。

在獲政策紅利“加持”的同時,入局互聯網醫療的機構開始增加。相較於以往好大夫、微醫等互聯網醫療老面孔,更多元化的機構開始進入這一領域,其中不乏藥企、公立醫療機構的身影。今年9月,西安楊森就與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簽訂互聯網醫療合作備忘錄,以腫瘤(包括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免疫學和肺動脈高壓領域爲合作起點,爲患者提供線上診療和疾病管理解決方案;京東也在9月份確認京東健康將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另據艾瑞諮詢發佈的報告顯示,互聯網診療在疫情期間成爲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衛健委的委屬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診療諮詢量比同期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超250家三甲醫院拓展了互聯網醫院業務。

慢病管理成互聯網醫療新方向

疫情大幅縮短了互聯網醫療的市場培育時間,但隨着疫情防控形勢的明朗化,湧入線上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回到線下。國內一家三級醫院科室主任表示,一些對互聯網就診操作不是特別熟悉的中老年患者,還是更願意到醫院就診,以實現跟醫生的面對面溝通。

如何能繼續留住患者,是擺在互聯網醫療機構面前的問題,尤其是以諮詢服務爲主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在日前舉行的高瓴HCare2020全球健康產業峯會& Mayo Clinic中國醫療峯會期間,國家衛健委遠程醫療管理培訓中心主任盧清君表示,互聯網醫療在中國的定位有兩個方面,一是遠程會診,幫助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的常規診療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智慧醫療、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讓就醫更方便,醫療資源使用更高效,從而推動分級診療。

在這其中,在用戶黏性方面頗具優勢的慢病管理漸成方向,也引來多方機構佈局,我國約3億的慢性病患者羣體也讓慢病管理的市場變得可期。其中,賽諾菲就與京東互聯網醫院聯合發起了慢病中心,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醫聯均有佈局。以醫聯爲例,平臺目前匯聚了全國超過80萬名實名註冊醫生和5萬餘名簽約醫生,覆蓋心血管、糖尿病等多個領域,醫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傳統慢病管理方式,互聯網慢病平臺可以實現分級診療、提高患者依從性、降低就診門檻、優化醫療診斷,從而提升治療效果、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艾瑞也分析指出,疫情影響下互聯網+醫療優勢凸顯,短期形勢良好,但中長期,看互聯網醫療行業目前還有很多模式可探索,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在這其中,醫保支付政策的落地頗爲關鍵。動脈網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有71家互聯網醫院在疫情期間接通醫保,且都爲公立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院,相較於互聯網醫院數百家的規模,這一數字還有更大空間。

可喜的是,在《關於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發佈後,已經有上海、浙江等多個省市將在線問診納入醫保支付。更重要的是,國務院對今年下半年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進行部署時,將推進“互聯網+”醫保工作作爲今年下半年重點任務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