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來源:解放軍報作者:王守學播報

“對待侵略者,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同他們對話,這就是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習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擲地有聲,態度堅毅,彰顯出中華民族的風骨。

風骨者,氣概、品格也。一個民族有怎樣的風骨,影響生存質量和發展前景。風骨凜凜,不懼威脅,則民族生生不息;風骨柔弱,一味妥協,則民族難以長存。新時代,讓中華民族更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永續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

“悠悠華夏,風雨卓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經挫折而不倒,飽受磨難而不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這種風骨,在近代幾次反侵略中更得以彰顯。正如一名思想家所說:“中國共產黨出現在這個國家並領導他們的民衆戰勝強敵後,這個民族表現出的氣概和品格,讓覬覦他們的人更小心翼翼了。”

民族風骨,時窮節乃見。當年日寇侵華之初,因國力懸殊,有外國政要直言,“中國將會成爲第二個埃塞俄比亞(193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吞併)”。然而,中國人民寧死不屈,視死如歸,以“桑梓之地,誓不從倭”的決絕和堅定,“爲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在贏得抗戰勝利的同時,也讓中華民族重新找回自信,贏得尊嚴。

民族風骨,烈火中永生。70年前,面對美國威脅如果參戰就把中國“炸回到石器時代”的狂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不信邪、不屈服,冒着槍林彈雨勇敢衝鋒,頂着狂轟濫炸堅守陣地,忍飢受凍絕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硬生生將強大對手打到談判桌前。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中華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風骨,也在與強敵較量中愈發凜然。

在我國曆史上,各個朝代都被後人打上不同的烙印。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被稱爲“強漢”;唐,“橫制六合,駿奔百蠻”,被稱爲“盛唐”。而當時世界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宋朝,之所以被稱爲“弱宋”,就是因爲其“兵雖多而戰力弱,國雖富而軍不強”,面對元、遼、金甚至弱小西夏的入侵,都一味求和,結果一退再退、一敗再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列強的“和約”越籤越多,和平卻離中國越來越遠。清史研究專家李鴻彬一針見血指出:“部隊羸弱,又不敢誓死一搏,讓中華民族很是蒙羞。”現實告訴我們,抵制強暴、反抗強權,光喊口號、發聲明、作譴責、提抗議是不夠的。面對強暴強權敢於亮劍的軍隊,永遠是民族風骨最有力的支撐。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裏的“必”,就是敢於鬥爭的精神和膽略。只有敢於鬥爭,堅決回擊強暴強權,才能“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習主席強調指出:“當嚴峻形勢和鬥爭任務擺在面前時,骨頭要硬,敢於出擊,敢戰能勝。”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本身就是一種威懾。

人民軍隊有敢戰能勝的優良傳統,這一傳統既來源於歷史積澱,也是在複雜嚴峻的鬥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鍛造而成的。近日,電影《金剛川》熱映。影片結尾,一名美軍看見志願軍在湍湍江水中用身體架起的橋後說:“我知道你們不信神,但你們創造了神蹟。這不是人類能完成的事,但你們做到了。”中國軍人身上所表現的民族風骨,讓敵人膽寒,令對手尊敬。

今天,我們捍衛和平的手段和選擇多種多樣,但軍事手段始終是保底手段。只有保底手段保得了底,國家安全才有底數,民族復興纔有底氣。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戰時,人民軍隊必須針鋒相對,寸土必爭。廣大官兵應發揚鬥爭精神、堅定鬥爭意志,講究鬥爭藝術、提高鬥爭本領,時刻保持高度戒備狀態,全面加強練兵備戰工作,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