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交通新聞網

“平時兒女都在縣城和鎮上上班,我出門買菜就坐客車,駕駛員看我買得多的時候,還會幫我拎……”又逢墟日,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黃坑填大坡村付新年老人早早在村部門口等車,準備去鎮上逛集市。提起“家門口的農村客車”,付新年讚不絕口。近年來,南平市深入瞭解羣衆需求,推進建制村通客車,方便農村居民出行。與此同時,農村客運也爲南平帶來了更多遊客,帶活了農村淘寶。

村民帶着自家種的錐慄到集市上買。

創造條件實現百分百通客車

付新年所在的黃坑填大坡村位於武夷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年輕人少,老年人多,距黃坑鎮中心12公里,沿途山路崎嶇,大部分山路爲臨崖路段。這只不過是南平山區路況及人口居住情況的一個縮影,南平市共有1634個建制村,去年7月進行摸底排查時,尚有12個建制村因道路通行條件差、村落人口少等各種原因未通達客車。

如何創造條件,實現100%建制村通客車?南平市道路運輸管理處處長陳志堅說:“我們南平市、縣兩級道路運輸管理部門組成調研組,一個村一個村地走,與當地縣鄉兩級政府、道路運輸企業、村民代表進行座談,逐村分析未通客車原因,進行了多次通客車成本測算。”

陳志堅對每個村每個點的開通都記憶猶新:“順昌縣南亨村路有12.6公里都是山路,急彎又多,旁邊就是懸崖,我們車子上去很困難,但是村民想通車的意願又很強烈。在順昌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該村修建了6.5米雙車道公路,路通了,車也就通了。”

道路通行條件的問題逐一解決,然而,“通車還有一大困難,就是村裏常住居民少。比如,我們去調研的時候瞭解到,邵武市隘上村常住人口只有17人,順昌縣武坊村整村搬遷,原村址所在地僅有幾戶人家居住。客源少,車輛運營效益不好,企業自然不願意開。這種情況下我們積極爭取政府財政補助兜底,千方百計讓各個村都通車,讓村民們都有車坐。”

衆人拾柴火焰高,在多方努力之下,邵武市爭取鄉鎮、村委財政補助,對客源少的村落合理安排班次,每月給予運營企業一定數額的補助,幫助企業持續運營,防止“通返不通”的情況發生。武夷山市開通墟日班車,由兩家運輸企業共同承擔通車任務,按每個運行日補助800元的標準,每月補助3.6萬元,全年補助43.2萬元,補助資金由武夷山市政府進行兜底,列入財政預算。

政府的財政兜底,讓企業有了信心,讓“村村通”有了保障。順昌天龍公交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聚有算了一筆運營賬:“企業購買新能源公交車每輛需67萬元,扣除新能源車輛補貼30萬元和縣政府的車輛補助10萬元,我們每輛車只花了27萬元,政府還對每座充電樁及配電設施給予4萬元補助,這就爲企業省了不少錢,重要的是,之後每年的運營還有一定的補助,有了這些我們企業就不心慌了。”

南寧村村通客車。

羣衆口中的“近鄰”

路通了,車來了,有沒有人坐?能不能開得長久?答案在羣衆的口中。

“我的父母住在順昌縣仁壽鎮上白村,每個月都要在順昌和仁壽之前往返三四趟,過去乘坐中巴,到鎮區還要轉車才能回到家,現在直接就到家門口,票價也便宜。”乘客吳培玉對新公交的開通十分滿意,他所說的這條順昌至仁壽專線,南北貫通,串起了沿線數個鎮村共36個站點,全程長55公里。

據瞭解,順昌縣已實現12個鄉鎮(街道)公交線路全覆蓋,率先成爲南平市第一個“鎮鎮通公交”的縣市。不僅如此,順昌至仁壽一線,原來主要以農村客運中巴爲主,每30分鐘一趟。如今新的公交車採用純電動新能源車,每20分鐘一趟,每輛車從原來的19座增加到30座,大大提升了羣衆出行的舒適感。

相較於順昌縣的客源穩定、沿線羣衆需求大,客源較少的建制村則是靈活採用片區經營、定製班車、墟日班車、週末班車等方式推進通客車工作。例如,邵武市“一村一策”開通4條個性化農村定製客運班線,每村每週有不同的運行日,既滿足了村民的出行需求,又實實在在解決了車輛運營空駛率的問題,有效提升山區道路運輸服務能力。

建陽區則是將63個建制村分區域劃分,採取以鄉帶村、干支互補、冷熱線搭配的模式,結合當地墟日特點,開通墟日班車,購買4輛7座小型客車(每車政府給予3萬元補貼)參照巡遊出租車管理,實行鄉鎮區域內各村循環運營,實現每村每月通車至少6個班次以上(每月運行3天以上),保障村民最低出行需求。

村民吳國斌說:“之前去鎮上趕墟,多是乘坐‘黑車’,來回就是14元。村村通客車開通後,從村裏到鎮上來回只要8元,對於收入不多的老人們來說,很是實惠。駕駛員師傅人也很好,在山路上會開得很慢,照顧我們老人家,幫我們拿行李,趕完墟又接我們回去。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農村客車和司機師傅就像‘近鄰’一樣,一直在我們身邊。”

面對村民們的誇讚,駕駛員楊建明說:“開農村客運覺得很開心,村裏的老人都很歡迎我們,讓我感受到了開客車的成就感。”

“村民出行方便了,企業盈利了,駕駛員從工作崗位中獲得職業認同,我們交通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何而來?從這裏來。”陳志堅說。

順昌縣仁壽鎮富石村綜合客運站。 本文圖片由 葉芸 提供

購物生活“不出村”

建甌市東遊鎮安國寺村是建甌市最後一個通客車的建制村,客車停在安國寺村委會前,只見村委會大門上赫然掛着“遊客接待中心”的牌匾。安國寺村下派第一書記葉道酬面對家鄉的變化,更是感慨萬千:“原來我們村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少數民族村落,去年9月客車開通以來,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遊客知道我們,週末很多旅客來這裏休閒度假。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每天的遊客量更是達到了500多人次。”

農村客運的開通,成爲美麗鄉村一張流動的名片。松溪縣梅口古埠是國家級鄉村振興示範點。雙節期間開通了旅遊公交專線,松溪縣旅遊集散中心負責人陳萍說:“雙節期間我們景區每天遊客量有1萬多人次,公交專線的開通對我們景區是個利好,方便外地通過衢寧鐵路到梅口旅遊的人,也方便了沒有私家車出行的遊客。”

村村通不僅給鄉村帶來了遊客,還帶來了商機。走進順昌縣仁壽鎮富石村綜合客運站,站內的貨架上,擺着香菇、筍乾、蜂蜜、蓮子等土特產。順昌縣仁壽鎮富石村黨支部書記陳貴興介紹,這個綜合客運站還是個農村淘寶站,可以代銷農產品。

“原來村裏的農產品要拿到鎮上才能寄出去,現在農產品直接在這裏寄,通過站內的公交車運出去。新型公交可以放蠻多,寄貨量也比較大,價格便宜。我們這個站還有個存儲室,村裏貧困戶生產出來的蜂蜜、雞鴨等農產品,可以免費寄存在我們這裏,再由農村淘寶店幫他們統一銷售,促進脫貧。”陳貴興說。

像這樣“身兼數職”的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在南平市還有很多。它們的建成和投入運營爲農村客運與旅遊、電子商務等業態的融合發展和農產品銷售開闢了新路,“站旅結合”“站銷融合”模式推動了交通與旅遊、供銷跨行業跨部門的深度融合,成功打造出建陽黃坑、邵武拿口、光澤止馬等一批示範站。

據統計,南平市建設鄉鎮綜合運輸服務站53個,項目數量居福建之首,並實現項目啓動和出臺市級分級激勵機制兩個“全省率先”。此外,以此衍生出的縣、鄉、村三級物流模式,有效整合了客運、物流配送、農產品銷售、旅遊服務等多種功能,實現了“網貨下村”和“土貨進城”的購銷雙向流通,解決了城鄉“最後一公里”的物流配送難題,形成城鄉通達的一小時交通經濟圈,真正讓村民們享受到了購物、生活“不出村”的便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