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劉邦打下天下的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張良急流勇退,辭官修道,韓信最慘,被夷三族。而蕭何最好,不僅在劉邦駕崩以後去世,而且和呂后合作不錯。身故以後,也給子女留下一個“長期飯票”。更難得是蕭氏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大望族,竟至長盛不衰。後世出了兩個王朝。

但必須得承認劉邦有好幾次都動了對蕭何的殺心,但一次次都讓蕭何化險爲夷了。這不得不說蕭何的老道。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有一半的功勞是蕭何的,這是劉邦自己說的,不是我說的。蕭何屬於劉邦嫡系,劉邦一起事,蕭何就跟隨左右,長期負責後勤,行政和治理地方工作,所以說,劉邦就管打仗就行,其他的事情無需操作和過問。一起早有蕭何安排得井井有條,但蕭何一輩子沒掌過軍,劉邦依然對蕭何不放心,數次起了殺心。原因有二,一是蕭何在在方,直接處理民生,聲望日隆,引發劉邦的擔心,但蕭何通過自污躲過,原因就是民心與君心不可兼得。二是相權過重,蕭何就多請示,遇事推諉。不攬事,放棄權力來保平安,蕭何又成功了。

蕭何爲何能夠功成身退,在於四個字,“洞悉人性”。蕭何能夠了解劉邦想什麼,而且能夠在劉邦劉邦動手之前行動。長時間地與劉邦接觸,也許蕭何都沒有意識到,他對劉邦的瞭解勝過劉邦自己。劉邦登基以後,賜蕭何上朝時可以穿鞋帶劍,不必遵循常禮。但蕭何不是一般人。他知道,劉邦對你的恩賜今天是恩賞,他人就是你跋扈和謀反的證據,給你非人臣待遇,是給別人看的,但你要真信了,那就要倒黴的,離死也就不遠了。再就是永遠突出劉邦,無論是在劉邦稱帝前,還是稱帝后,自己必須在劉邦陰影下,要給自己準確定位。不爭,不搶,有功歸於上,有過歸於己。讓別人站到陽光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榮譽面前,懂得謙恭謹讓,這不是虛僞,這是智慧。

蕭何主要獻出封地和俸祿是自保嗎,劉邦打仗需要這點銀子嗎。顯然雙方都不是,劉邦需要的蕭何的意識,你要知道你的一切都是怎樣來的,而蕭何則是表達不忘本,表達自己的態度。但巨大的物質利益面前,能夠真正視做浮雲的人少之又少。這一點韓信就屬於守財了,眼窩太淺。蕭何的政治智慧是十分難得的,作爲一個朝廷高官,理應德備天下守之以謙。功高蓋世守之以讓。智謀過人守之以愚,蕭何沒有可以借鑑的歷史,完全是憑着自身的意識去感悟,而後世大都是學蕭何的。

即便是蕭何如此小心,蕭何的後代有四世因爲犯罪而失掉爵位,後來還算不錯,又給續上了,依舊是封爲酇侯,其他功臣無人能與他相比。蕭何後代建立了南齊和梁。南朝蕭氏是第一級的世家門閥。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