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四師七十三團八連整體脫貧的故事

朱萍、張希燕、董園園

七十三團八連民族新村鳥瞰(攝於八月二十日)。許文強 攝

七十三團的春晚節目《金琪珊的葡萄熟了》,反映八連民族新村牧工的幸福生活(資料圖片)。譚冬初 攝

收穫的喜悅(資料圖片)。譚冬初 攝

開欄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標誌着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在兵團,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進展,2019年年底實現了貧困團場全部摘帽、貧困連隊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許多人用真情書寫出愛心詩篇,許多人用汗水澆灌豐收果實,許多人用奉獻講述感人故事,許多人用奮鬥換來幸福生活。本版特開設“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報告”欄目,用報告文學這種文學體裁,記錄下屬於我們的時代之變。

引子

杏花飄香,羊咩牛哞。52歲的阿哈提·百山拜克在鳥鳴聲中醒來,沿着小巷走向果園,走向收穫的秋天;

空氣清新,陽光明媚。阿依古麗的“一家親”牧家樂,迎來了又一批遠方來的客人,她忙着煎炒烹炸,端出少數民族特色美食;

庭院洞開,大道通衢。35歲的阿依多斯·阿布拉哈提目送僱工開着大貨車遠去,自己則收拾齊整,哼着不知名的曲子,前往家門前產業園區的宇硅科技有限公司上班;

……

他們曾經屬於畜牧二隊,隨父輩逐水草而居,過着荒寂而貧困的日子;如今,生活在四師七十三團八連這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每天都過着殷實的生活。

一幢幢規劃整齊的磚房、一座座充滿生機的院落,一條條綠蔭掩映的小巷、一盞盞造型別致的路燈……走進八連民族新村,一幅幅畫面生動地衝擊着我們的視線。這是20年奮鬥時光留下的珍貴畫面,所有的變化都是那麼讓人震撼,值得珍惜!

10年前,我們拜訪八連連長艾林·居馬巴依。那時,他指着一片生機勃勃的葡萄苗告訴我們,他曾將4袋麥種撒到這片新開發地裏,結果到秋天只收回6袋麥子。

5年前,我們再次來到他家,100多株樹已經有碗口粗了,他和兒子努爾蘭·艾林正在院裏忙活着修剪果樹。

這次再來,老人臉上掛着暖暖的笑意,正在裝飾一新的房屋裏與家人共度週末。炕桌上,各種少數民族羣衆偏愛的食品裝滿了杯杯盞盞碗碗碟碟。

炕桌的兩側,一邊是已近古稀之年的老連長,一邊是年輕的接班人,父子倆回味着這20年的日子,也交流着對未來的期待。

我們的話題從少數民族連隊整體脫貧開始。在老人含笑的講述中,沉重的過往已然在歲月的流逝中變得雲淡風輕。

那些擺脫貧困的日子啊

曾經的畜牧二隊有100餘戶哈薩克族牧工,有的住氈包,有的住“乾打壘”,有的住石頭房,燒火用的都是牛糞餅。

爲了幫助原畜牧二隊牧工整體脫貧,2000年4月30日,七十三團黨委正式決定並經四師黨委批准,組建八連民族新村,給予政策扶持。

該團黨委按照每戶1.5畝到3畝地的標準給他們劃分宅基地和庭院,並幫牧工規劃出生活區、養殖區、綠化區、果蔬區。

團場堅持實施“四個一”工程,在八連建養殖基地、有機葡萄種植基地、金崗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力爭讓這些牧工每家都能擁有一個畜圈、一座大棚、一塊露地葡萄、一名產業工人。

2009年,團場開始實施安居住房工程,籌資400萬元爲八連新建保障性住房185套,青磚白縫紅頂,給每家都安裝了防盜門。

當年,團場又籌資200萬元修建道路8.6公里,讓八連與外面世界的溝通更順暢。

2018年,團場實施人居環境改善工程,籌資1000萬元在八連鋪設給水管網6800米、排水管網9800米,安裝路燈163盞,還籌資10萬元改建了連隊黨建活動室、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室、圖書室、便民服務中心。

2019年,團場在八連率先實施“廁所革命”,完成衛廁入戶改造100多戶。

通水、通電、通路、通有線電視,有住房、有庭院、有牲畜、有產業,文化活動室、衛生所、閱覽室、愛心超市樣樣全,生活有自來水、洗澡有熱水、如廁有水衝式廁所、出行有路燈照明,城鎮般的生活讓牧工們感覺“幸福來得如此猛烈”。

萬畝林果業種植基地、哈薩克族民俗文化長廊、少數民族特色民居……八連成了“明星連”,到七十三團參觀學習的人都要到這個民族新村來看一看。

牧工們十分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們在連隊“兩委”的帶領下,整治庭院、清理垃圾、平整林牀、種植風景樹,在自家也種上各種花卉和蔬菜,很多家門前藤架上都種着爬藤玫瑰,在陽光下豔麗地綻放。

住在一區的達尼西班·卡德爾一沒事就拿起掃帚,將水泥路上畜羣牧歸時的羊糞和牛糞打掃乾淨。她說:“現在我們連的名氣越來越大了,我要讓大家都看到我們的新面貌。”這位已經70歲的老太太是在用責任心管護着自己的衛生區。她說:“你看看,現在團裏不僅給我們修了水泥路,還給我們每家門口鋪上彩磚、圍上小柵欄,我們的紅頂房子就像歐洲的別墅一樣,真的很漂亮。”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把藍圖變爲現實,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天道酬勤。七十三團黨委、八連“兩委”和全體少數民族牧工羣衆用勤勞的雙手託舉起幸福的明天。

那些攜手奮進的故事啊

2017年,八連被國家民委授予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稱號;

2018年,八連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2019年,八連成功創建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單位)”。

若是20年前,牧工們絕對不會想到能有這樣炫目的光環照臨門楣。那時,他們僅僅期盼着孩子有學可上,年輕人有地方掙錢,老人有地方看病。

哈薩克族諺語說:“水珠投進海子,生命就會無限;各民族團結起來,就能勇往直前。”

2009年,該團黨委請來西北農林學院及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農林專家廣泛論證南面荒灘是否可以種植葡萄,結果專家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團黨委有力決策,幹部紮實開展工作,一場解放哈薩克族牧工思想的革命在八連民族新村轟轟烈烈展開。

當年,團場出臺優惠政策,新開荒地五年免土地費、三年免水費,到第四年收一半費用,第一年承包一座葡萄大棚補貼1萬元、一座蔬菜大棚補貼8000元,露地葡萄一畝地補貼700元。

團黨委號召“大幹一百天,再上新臺階”,當年5月,團機關所有幹部都來到這片荒灘上,頂着烈日,挖坑、換土、施肥、栽苗、建棚,棚上棚下都摸爬滾打了一遍。

43天時間,210座大棚平地而起;10天時間,80萬株葡萄苗栽植完畢。

團裏安排22人管理有機葡萄生產基地,其中設施葡萄1000畝、露地葡萄4000畝。八連哈薩克族牧工幾乎家家承包大棚,一座棚造價4.2萬元,資金全部由團場墊付。

筆者曾在2011年寫過一篇名爲《七十三團在亙古荒原創造種植史上的奇蹟》的報道,字裏行間見證着一種偉大的變革:

去年5月6日定植下小小的葡萄苗子,今年1月開花,7月初葡萄上市了。7月上旬,七十三團沉寂多年的南面荒灘因爲這個奇蹟而沸騰着:7月9日,首屆兵團促早紅提葡萄上市新聞發佈會暨“金琪珊”葡萄節開園儀式在這裏隆重舉行,除了應邀嘉賓,還有十幾名銷售商慕名來“搶”葡萄。

在開幕式結束時的反季節葡萄研討會上,中國葡萄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田勇教授說:“無論是果粒大小、顏色、含糖量、硬度等方面,‘金琪珊’促早紅提有機葡萄在全疆乃至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七十三團有這麼大規模的紅提葡萄基地,並且7月初就上市,這在全疆乃至全國也是首家。”

七十三團八連民族新村以她的勃勃生機,爲四師脫貧攻堅添上了光彩的一筆。

那些充滿驚喜的變化啊

哈薩克族是好客的民族,以前只要家裏來了人,就聚在一起喝茶,來一批喝一場,有時坐在屋裏一喝一整天。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房子常常是鐵將軍把門。我們來到阿依多斯·阿布拉哈提家時,他就不在家,他的老父親阿布拉哈提·百山拜克接待了我們。

阿布拉哈提·百山拜克告訴我們,2012年,他的兒子買了大貨車、剷車,有活時就僱人開車,自己則在附近的硅廠打工。

2016年,他家搬進了新磚房,如今又趕上兵團將符合條件的非職工納入職工隊伍管理的政策,35歲的兒子有了職工身份,分了40畝地,全部種植了樹上幹杏。

“兒子有幹勁,我很高興,要不是身體不太好,我都想給兒子搭把手。”阿布拉哈提·百山拜克看着被兒子收拾一新的磚房,心裏滿是感慨:“以前的巴依也沒住過這樣的房子。我家從爺爺那一輩起就在夏爾湖放牧,住的是石頭房子,圍牆是用羊糞堆起來的。現在有這樣的房子住,心裏甜着呢,恨不得使出渾身的勁讓日子過得更好。”

什麼是命運?沿襲父輩的生活還是靠自己的努力開拓未來?當和煦的春風拂去心頭的陰霾,這些哈薩克族牧工用精彩的蛻變破解着這一曾經讓人困惑難解的命題。

今年39歲的江不拉提·玉素巴衣,他肯幹肯學,打短工之餘,學了駕照,又跟着別人學習蓋房子。將自家的房子建好後,他就琢磨着怎麼裝修,把自家弄成了“樣板房”,便拉起一支建築隊,從蓋房到裝修提供一條龍服務,帶着連隊的年輕人一起闖富路。

走進他家,從煤炭房、鍋爐房、廚房、兒童房到客廳,一路參觀過來,只感覺設計合理、裝修精緻,客廳裏還擺着婚紗照,一看就是後來補拍的,家裏擺設的餐具金燦燦的,象徵着幸福的生活。

還有努爾孜提·玉山,她傳承哈薩克族歷史悠久的民間刺繡技藝,在八連建立編織基地,帶着連隊哈薩克族繡娘做各類手工刺繡品,通過網絡把這些刺繡品銷往各地。這位靈秀的女子滿懷期待地說:“我們八連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我希望優秀的刺繡文化和刺繡作品能夠通過這個平臺被更多的人認可,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在八連民族新村裏,新的生活讓人欣喜,新的氣象撲面而來。

2020年5月22日,七十三團民兵整組點驗大會在八連召開。點驗時,連隊把印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社會主義好》歌詞的單子發給大家,一句一句地教他們唱紅歌。八連哈薩克族民兵用漢語齊聲高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引來連連讚歎。

在奴爾滴勒克·庫晚家中,我們讓他唱兩句歌,他說:“行啊。”隨即便很熟練地唱起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爲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

2018年,八連有15人主動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其中哈薩克族12人。

2019年,除了情況特殊的33戶家庭外,連隊有100戶家庭主動退出低保。

在他們看來,能用入黨的方式感恩這一切是最好的行動,能靠自己的雙手掙錢是最光榮的事。

2016年伊始,葡萄產業遭遇市場寒流。兩年低谷期過後,連隊以伊鑫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爲依託,吸納104戶社員,他們中大多數都是大棚葡萄承包戶,把自己的大棚流轉給合作社,然後到合作社打工增收,還領取入股分紅、保底分紅。

曾經名噪一時的金琪珊有機葡萄生產基地,如今栽種了30座棚的聖女果,每年產100多噸,對口銷往上海;另有90多座棚種西紅柿,年產800至1000噸,對口銷往廣州;還有從山西來這裏試種冬棗、櫻桃、高端食用菌的……

“這個連隊的發展後勁很足。”陪同我們的八連黨支部第一書記陳波把手伸向窗外,向我們指着長廊兩側的紫藤苗說,“新一屆團黨委決定將這裏打造成花的世界,不久的將來,這裏會變成紫藤長廊、凌霄長廊,到時候,這個民族新村會吸引更多的人來。”

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一株株紫藤舞着輕柔的腰肢展示生命的活力,一座座設施大棚如接受檢閱的部隊,在綠意蔥蘢中昭示希望的力量。

這片曾經令人望而生畏、曾經蓬蓬勃勃、曾經遭遇嚴冬的土地,如今再次充滿生機,我們不由感嘆:爲擺脫貧困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將是這個社會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投資!

(來源:兵團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