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太庙,每事问。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晚唐开始,越州瓷窑出产所谓“秘色瓷”。

自宋代以来,迄于明、清,乃至今天,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真正含义聚讼不已。以往学者们都把注意力放在“秘”字上,而没有注意到“色”字。据本汉语大字典“色”字条的解释,“色”可作“颜色”解,也可作“配方”解。这样,“秘色”就是“保密配方”的意思,也就是瓷器表面涂层“釉药”的配方保密的意思。这样,所谓“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

所以,有人就认为“秘色”的意思不是“秘密的颜色”,或“香草色”,或“青绿色”,而是“保密的釉yòu料配方”之意。那么,釉料配方为什么要保密呢?那不是因为这种特殊釉料能产生神秘的颜色,而是因为这种釉料所产生的涂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的结合特别牢固,光洁度特别好,能够产生“如冰”、“似玉”的观赏效果。

“秘色”二字在明代文献中仍沿用,国外也有用秘色的,如“高丽秘色”,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与实物考察,秘色实际已成为晚唐以来高档青瓷器的代称。

直到1987年,法门寺地宫窖yáo藏的发现,才终于为我们解开了历史上“秘色瓷”的千古之谜,让人一睹秘色瓷的真容。法门寺地宫发掘出的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衣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马未都先生根据出土实物中所见,形容秘色为“艾叶绿中闪灰”。

我国科学家已经用现代核分析技术揭开了“秘色瓷”的秘密:其胚胎泥料经过特别仔细的淘洗;其釉料配方与一般青瓷相异,是一种经过特殊淘洗并使用专门釉料配方制成的最高级瓷器。这澄清了以往的误说,过去人们以为秘色瓷就是青瓷,只不过它们是青瓷产品中质量最好的一些瓷器。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说明“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孔子也是那种非常谨慎的人,对自己不能十分确定的东西经常会去实证,亲自验证。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大概是他做学问的常态。

孔子在第九章说到各个朝代的礼时,有讲:“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虽然知礼,但是仍然谨慎地“征之矣”。即使到了太庙,也会每事问,他这不是过份谦虚,——过分谦虚是当别人夸奖你的时候 你只一味的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 近于虚伪。孔子的这个行为是敬畏,严正。

太庙是庄严的地方,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才能叫太庙。孔子去的地方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

那里的规矩礼仪一来他未必全都知道,二来他还要验证实际情况中的礼跟书中所记载的是否一致,所以会向里面的人细致请教,这个一方面是他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表示他对别人工作的充分尊重,这本身就是礼的一种表现,这就就如同现在我们说“你吃了吗?”,很多时候不是真问你“吃了吗”,而只是打个招呼。

《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宗庙祭祀的目的在于“示民有事”、“教民追孝”,以此,孔子更是重视。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心里觉得该问的事,都会细细地询问,向别人请教。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入太庙,每事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