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官方的数据统计,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共计歼灭了39万余名美军和包括韩军在内的1474269名"联合国军"。中朝方面,前后参战188万人次,其中志愿军135万人次,朝鲜人民军45万人次。由于后期朝鲜战场已经成为了"磨刀石",后方大量部队和青年轮流进入战斗,所以志愿军的参战情况不应以"多少人"为统计单位,而是多少"人次"。

而联合国军则不同,前期投入了数十万人,但是由于牺牲巨大,加上战场消耗程度太高,不少方向都反映出兵员不足的问题,所以后续在朝鲜战场增加了兵力部署,达到了120万人,美国更是把自己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近半数投入到朝鲜战场,但是战斗打成这个样子,令时任指挥官麦克阿瑟恼羞成怒。就在他想进一步扩大朝鲜战争冲突等级,寻求使用核武器的时候,杜鲁门将其罢免,由李奇微接手指挥联合国军。

麦克阿瑟的套路十分简单。在战斗之初,他始终不肯相信中国会参加战斗,而且,自"仁川登陆"后,联合国军一路上畅通无阻,没有遭遇到任何像样的阻击。在骄傲轻敌的情况下,联合国军就这样一步步的进入到了志愿军设下的伏击中。第一次战役,联合国军总兵力为42万人,其中一线部队集结了13万人。在约30万志愿军的打击下,联合国军损失1.5万人左右,一线联合国军溃败到清川江以南,战役共计历时13天。

第二次战役,联合国军集结部队20多万,麦克阿瑟自信地对世界宣布,将会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事。但是,等待他的是38万志愿军。战斗打响之后,志愿军充分发挥灵活穿插的战术优势,对联合国军进行分割包围,联合国军在最困难的时候,突围和北援之敌相隔不到一公里,却可望而不可及。这次战役,志愿军歼敌2.3万余人,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中将在撤退时慌不择路,发生车祸意外死亡,成为世界的笑柄。

第三次战役是打的非常艰难的战役,因为这一次战役,志愿军向前推进的速度过快,运输补给线从过去的100余千米拉长至500多千米。对于现代人来说,这500多千米的路程坐高铁的话只需一个多小时。但是对于志愿军来说,补给主要靠双腿,汽车不要想。以38军为例,198辆汽车被联合国军炸掉了141辆。

而且更为窘迫的是,后勤载具不足也就算了,粮食弹药也不够。除了武器弹药可以做到低限度的补充外,粮食全靠"借"。国内运来的粮食只够部队需求的四分之一,其他需要就地筹措。好不容易弄来的粮食也仅仅只有3万吨,而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的参战兵力为23万人,加上7万朝鲜人民军,每10万人才能分到1万吨的粮食。也因为补给实在困难,所以第三次战役仅历时8天,歼敌1.9万余人,中朝军队自损8500余人。不过,这次战役将战线推至"三七线",对朝鲜起到了极大地鼓舞。因为自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如果不是志愿军突然参战,人民军可能会越过中朝边界在中国和苏联境内避难。

第四次战役是"被动参加战斗"。在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的不久,中朝军队正在三七线上休整,美军为首的23万联合国军发起反击,意图重新掌控战局。为了不让对方的目的得逞,中朝军队在原有的兵力基础上进一步增兵,达到了28万人。但是考虑到后勤补给和火力配置的双重劣势,加上本身就是疲惫之师,这多出的5万部队并不算是"人数优势"。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朝军队仍以自损5.3万余人的代价,歼敌7.8万余人。但不得不说,这场历时87天的战役,对志愿军来说是非常煎熬的。如果不是美军察觉志愿军新锐部队抵达战场,可能就不会放弃攻势。

到了第五次战役,也就是整体的"收官之战",联合国军出动了34万余人,中朝军队也有60多万,整体是2:1的优势。但是,这场战斗是在敌方高强度空袭的情况下展开的,补给十分困难。这场战役,中朝军队以自损7.5万余人的代价,歼敌8.2万人。在这一战役时期,我们也充分暴露了军队不适合进行大规模集群战役的缺陷,因为后勤根本不允许开展这样的战役。当然,这五次战役仅仅只是极具代表性的战役,在这5次战役之外,还有大小上万场战斗未被提及。在整个朝鲜战场,中国付出了62亿人民币的战争代价(时值),美国也同样消耗了200多亿美元(时值)。高昂的战争支出其实都已经证明,主要参战的双方都已经是"强弩之末"。在战败之后,麦克阿瑟说出了那句最经典的话,我们是在一个错误地点、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象,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谁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那他简直就是有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