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曲藝工作者,我驕傲的是老一輩曲藝家們義無反顧、毅然決然地奔赴抗美援朝前線開展慰問演出。”近日,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撰文,回顧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在前線慰問演出的事蹟。

在這篇兩千多字的紀念文章中,姜昆不無驕傲地表示,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這一天正是他出生的日子。他追憶道,1951年3月,以廖承志爲團長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組成,內設曲藝服務大隊,由北京、天津兩地曲藝工作者及中國戲曲研究院曲藝工作團聯合組成,連闊如任大隊長,曹寶祿、侯寶林、常寶堃任副大隊長,張富忱任大隊政委,成員有高元鈞、良小樓、魏喜奎、關學曾、孫玉奎、郭啓儒、趙佩如、高鳳山、孫寶才、程樹棠、侯一塵等共74人,隨總團開赴朝鮮戰場。

1951年4月23日中午,常寶堃、程樹棠兩位藝術家在朝鮮沙裏院,遭美軍飛機掃射,不幸中彈,以身殉國。噩耗傳來,京、津文藝界和廣大人民羣衆一起舉行了悼念活動。這更激發了全國曲藝界同仇敵愾的決心和捨身前驅的報國熱情,一批又一批演員踏着烈士的足跡隨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奔赴朝鮮前線。

1952年3月和1953年4月,高元鈞、駱玉笙、馬三立、李潤傑、常寶霆等一大批曲藝演員又先後隨第二屆、第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奔赴朝鮮前線慰問演出。高元鈞隨慰問團回國後毅然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這個時期廣大麴藝工作者的鬥志和心聲。

這個時期,中國曲協的前身,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備委員會立即着手組織動員全國曲藝工作者創作演出揭露美帝國主義侵略行徑和歌頌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與英雄人物的曲藝作品。一大批鼓舞士氣、凝聚人心、提振精神的曲藝作品應運而生。

據不完全統計,留下文本可查的此類曲藝作品就達一百餘篇。其中,唱詞《英雄黃繼光》《邱少雲》,山東快書《偵查英雄韓起發》《一車高粱米》《抓俘虜》,京韻大鼓《英雄梅懷青》《突破臨津江》《張勇接線》《大戰飛虎山》,單絃《青年英雄潘天炎》《四支槍》,數來寶《戰士之家》,相聲《爲杜魯門畫像》《俘虜營》《說愛國》《揭穿原子彈》《喫驚病》《空中優勢》等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官兵和人民羣衆歡迎,成爲至今都被反覆研究、學習、傳播、表演的經典之作。

在舉國同心、衆志成城的濃厚氛圍下,國內曲藝界紛紛通過義演、捐款等形式資助和支持抗美援朝。如上海評彈改進協會等單位組織的宣傳隊進京與北京曲藝界聯合開展義演活動;王本林和他創建的西安紅星相聲社積極籌備募捐,前後共捐資50餘萬,用於購置“魯迅號”飛機,支援前線;侯寶林等赴朝曲藝隊隊員回國後,馬不停蹄前往西北五省開展慰問宣傳演出;當時的天津曲藝界人士在一塊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紀念手帕上集體簽名留念,表達對前線將士的支援。曲藝界此類義舉,不勝枚舉。

姜昆在文中評述道,“老一輩曲藝家們在重大歷史關頭、重要時間節點從沒有缺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展現了曲藝人的責任與擔當,彰顯了曲藝的價值和優勢。抗美援朝時期,他們的作品鼓舞了士氣,凝聚了人心,振奮了精神。”

文章末尾,姜昆表示,作爲新時代曲藝工作者,“我們要時刻銘記、不斷涵養、永續傳承老一輩曲藝家們那種熾熱濃烈的家國情懷、捨生取義的責任擔當,不畏艱難的鋼鐵意志,繼承和發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時代曲藝人既要有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也要有潛心耕耘創作精品的決心與行動。”文/本報記者 張恩傑

演出活動

10月24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播出《英雄兒女——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文藝晚會》。紀念晚會將《誰是最可愛的人》(節選)搬上了舞臺。情景表演《向我開炮》、殷秀梅演唱的歌曲《英雄讚歌》等文藝節目重現當年志願軍戰士的颯爽英姿。

此外,“首藝聯·電影黨課”在10月25日追加《金剛川》《上甘嶺》兩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

文/本報記者 祖薇 肖揚 統籌/滿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