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滅亡可以總結爲內憂外患,內有多股農民軍起義,外有各國列強虎視眈眈,而清朝當時對明朝來說不過就是癬疥之疾罷了,完全不足爲慮。甚至清朝的威脅程度都趕不上李自成。面對李自成率領的大軍進攻北京,朝野上下全部震驚萬分,卻又無可奈何。1644年3月15日,北京西北的守軍直接投降於農民軍,17日李自成率軍進攻西直門,結果半夜城中的曹化淳也打開廣寧門城門將起義軍迎入城內。

這座城門的打開已經決定了明朝的滅亡,北京城被攻下已經用不了多久了,不過,就在李自成到了廣寧門之後,李自成當時對於推翻明朝都是沒什麼信心的,甚至還曾經想要與明朝議和。其實說是議和都有些過分,因爲當時李自成的條件完全就是顯得底氣不足,讓一個太監,也是一個投降的,偷偷的進宮中給崇禎皇帝一個消息,只和崇禎提了三個條件。

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爲:"闖人馬強衆,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爲朝廷內遏羣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李自成要割據西北並向崇禎索要百萬軍餉,二、可以幫助朝廷剿滅其他農民軍,三、也可以出兵征討後金,但是李自成不奉詔也不進京與崇禎會面(主要怕有生命危險)。

其實細看,李自成在兵臨城下之際的這個方案一點都不過分,站在崇禎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將李自成詔安啊,在這種情況下,先不管李自成以後會不會出兵剿滅張獻忠等農民軍,也不管他以後奉不奉詔,先答應他讓他退兵回他的西北老家纔是上策。很多人看起來這些條件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已經優待了,畢竟當時的明朝已經很大一部分被農民軍攻下,而且所要的錢也並不多,這些要求並不算什麼,而且他還願意幫助明朝與清軍交戰。

如果能夠將滿清打敗,那麼何樂而不爲呢?所以如果這次和談成功的話,不僅免去了明朝的滅亡之災,而且還能幫助抵抗外敵,甚至將其打敗也不是不可能的。而此時崇禎身陷囹圄,面對李自成的這3個條件,卻沒有絲毫猶豫,一口就回絕了,並回復李自成六個字:朕即定,另有旨。可想而知李自成得到這樣的答覆是什麼心情,我和你真心何談,你卻和我玩文字遊戲,什麼另有旨,老子這麼多軍隊還要跪下等你的聖旨嗎?

隨後崇禎上吊。幾百年來,人們對於這位亡國之君的評價也是莫衷一是,有人認爲,剛愎自用的他導致了大明的滅亡;而有的則認爲崇禎算得上一位好的皇帝,在位十七年的時間裏,他勤於政務,甚至可以說是兢兢業業,大明最終的滅亡實則是氣數已盡,而他只是做了這個倒黴鬼。無論是何種觀點,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卻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其實,上天還是多次眷顧過這位勤勤懇懇的皇帝的,若他不曾剛愎自用,那麼大明不會就此滅亡,他也不會成爲讓人惋惜的亡國之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