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今也不算太久,涌现出无数奇人异事,所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爆,也是一个例证。这本书比较偏向于正史,很多趣闻也未能收入。今天小珏就想说一说明朝中晚期的王宗沐与王士琦父子。

王宗沐是浙江临海人,根据年谱考证,他是“章安王氏”的“郡城派”,也是最兴盛的一支。然而,这个家族数代不涉仕宦,在封建社会中并不引人注目,直到王宗沐在嘉靖年间考上进士,才使得家声大振。

王宗沐在朝为官时,职位虽不高,但往来的朋友名气却很大。“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王世贞都是他的好友。他在多个地方出任过布政使,政务方面的记载平平,但在文化教育方面颇有建树。比如江西白鹿洞书院在当时已经式微,经过王宗沐的重修,再次焕发了活力。

后来,王宗沐的父亲去世,他按制度丁忧,编订了大量书籍,比如敬所文集》30卷、《奏议》4 卷、《江西大志》8卷、《海运志》2卷、《海运详考》1卷等等。但最出名的,应该还是史学著作中的重头戏《宋元资治通鉴》64卷。这部书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体例,记载了宋元两朝四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内容简单了一些,但比较准确可靠,相比王宗沐在编订中是采取了宁缺毋滥的态度。

小珏怀疑,就是在编订这部关于宋史的过程中太过投入,太过入迷,导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临海县志稿》记载:

宗沐督学广西,梦天帝以韩魏公畀己,故以为名。

这说的是王宗沐曾经梦见天帝将韩琦赐给自己,于是他以为自己的儿子是宋朝宰相转世投胎。这个儿子,就是他的次子,因为韩琦字稚圭,所以王宗沐将儿子取名为王士琦,字圭叔。

韩琦可不是泛泛之辈,虽然北宋时名相辈出,赵普、司马光、王安石等人都比他的名气较大,但小珏始终认为,此公应为北宋执牛耳级别的宰相。即便是在北宋,“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的通才并找不出几个。

在不到20岁时,韩琦就以榜眼通过可科举考试,起点就超过了绝大多数人。他担任谏官时,铁骨铮铮,三年内上七十多道弹劾同僚的奏疏,特别是“片纸落去四宰执”让其声名大噪,百姓拍手称快。年轻的时候,他与范仲淹共守西陲,抵御西夏,得到了这样的评价: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老年时,他担任宰相十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特别是两次皇位交替时,都曾经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珏也曾专门写过文章,如果不是韩琦的老成持重,恐怕当时的北宋也将会遭受血雨腥风。

王宗沐是史学大家,给儿子取这个名字,应该不光是梦境的传言,而是对韩琦的崇敬。时势造英雄,虽然他的儿子王士琦没有像韩琦那样起到过安邦定国的作用,但也确实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王士琦在万历年间考上进士,踏入了官场。他是以文官出身,却意外地参与了万历三大征中的两次战争,成为了非常出名的“边帅”。

1599年,明代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谋反,由于明朝毫无准备,战争形势一塌糊涂。时任重庆太守的王士琦不畏危险,单枪匹马前去招抚。杨应龙心怀叵测良久,当然不肯罢休,但王士琦拖延了时间,让明朝做好了充足准备,为播州之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更牛的是,他还毫发无损归来,并以功劳升四川按察副使。

在此之前的几年,王士琦早就活跃在朝鲜之役中。他当时的官职是山东参政,挂监军参政。他既不是主帅,也不是战将,所以名气既不能与李如松、麻贵比,也不能与刘綎、陈璘比,但他却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力挽狂澜。

那是在全州之战时,刘綎军进攻失利,心灰意冷。主将如此,士兵更是毫无斗志。此时的王士琦大怒,将刘綎的下属捆绑问罪,杀鸡儆猴。刘綎这才又惊又惧,死战到底,这才有了以后克粟林、夺曳桥的胜利。(监军参政王士琦怒,缚其中军,綎惧,力战破之——《明史刘綎传》)

《明史》虽然没有给王士琦单独列传,但在其它人的记载中,这种事情还不少。这说明王士琦发挥了监军的职责,为朝鲜之役的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当时在朝鲜的威望,并不亚于刘綎、陈璘,当他归国是,当地百姓还“勤金石而垂丹青”,在全州立《去思碑》作为纪念。

1954年,王士琦墓在临海被发现,并且出土了一百余件金器,其中二十多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王氏父子在历史上颇有清名,临海当地还有“十伞巷”的遗迹,这些文物都是因为朝廷念及他的功绩,特地“赐祭葬”的。他的父亲王宗沐的偶然梦境,定下了王士琦一生为国尽忠的基调。他也不负父望,终成国之栋梁。

今天小珏聊了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宋朝的韩琦和明朝的王士琦。宋朝和明朝都是汉人建立的两个王朝,都曾经有文化繁华,经济发达的顶峰,也有过扼腕叹息的结局。它们迷人的经历,让后人追索。现在平台与书店搞活动,推出的书籍都相当便宜,小珏特意精选了宋朝和明朝的两套书,全部正版低价。

我认为既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书,也是近期优惠力度较大的了,关于明朝的书籍,首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是经典之作,热度经久不息。链接如上,关于宋朝的故事,我推荐:

相信不会让您失望的,这套书1-9卷,也不过两百来块钱,也超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