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滅亡原因常常被認爲是積貧積弱,但宋朝其實盛極一世,朝代長達300多年,歷史學家陳寅恪評價:"華夏民族……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

觀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到一個空前繁盛、經濟總量超過當時世界一半的富庶國家;夜市、夜生活、旅遊等也都是從這裏發跡……

宋朝積貧積弱,夜生活卻特別發達,娛樂場所通宵達旦,這科學嗎?積貧積弱下誰養活了娛樂場所,而娛樂場所又和積貧積弱有什麼關聯呢?

1、 爲什麼宋朝經濟極盛卻積貧積弱

宋朝經濟總量佔世界一半之多,出口船隻往來不計其數,瓷器五大名窯聲名遠揚,商業繁榮,貨幣體系發達,農業技術突破性發展,爲什麼還會積貧積弱還得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說起。

五代十國後人再懼怕兵變分裂,趙匡胤也不例外,杯酒收了將軍兵權,又大大加強中央集權。中央削弱相權,設三司分權;地方派遣轉運使,將地方大部分的錢財轉運至中央。

還"收鄉長鎮將之權悉歸於縣, 收縣之權悉歸於州, 收州之權悉歸於監司,收監司之權悉歸 於朝廷";軍事上收地方精兵充實禁軍;收奪地方判處死刑的司法權力。

在這種制度下,地方確實再無力割據,卻造成了冗官冗費、積貧積弱的局面。一方面中央閒散官員冗多,耗費財政,引發腐敗,一方面地方無力養民強兵,軍事實力懦弱,面對外敵無力抵抗。

儘管如此,他仍"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在其精心策劃和安排的"杯酒釋兵權"時,面對爲自己"黃袍加身"的功臣們,他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擔憂,竟坦言道:"汝曹雖無心,其如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何?……汝雖欲不爲,不可得也咽。"

這不僅可以看出趙匡胤始終憂心兵變和分裂,這也成爲歷朝歷代宋朝統治者憂心的主要問題,中央集權的加強成爲北宋皇帝始終最關注的問題。但這就和北宋另一個特殊的制度有關了——不抑兼併、鼓勵工商。

不抑兼併可以說是貫穿了宋朝,這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獨一無二。我國自商鞅變法就意識到農民階級、小農經濟纔是國家王朝的階級經濟基礎,抑制兼併和重農抑商貫穿整個古代中國歷史。

這不僅有利於鞏固統治,也才真正符合封建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需要。宋不抑兼併、鼓勵工商無疑令人驚訝,但這就是北宋開國者對被釋兵權者的補償,也就是"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欲富貴者,不過多得金錢,厚自娛樂……擇使好田宅市之"。

趙匡胤認爲只要宗親王室、武將功臣廣置田產,經營工商,不理朝政,就必可以抑制分裂、高枕無憂。殊不知這就是宋亡埋下的種子。隨着商業的迅速發展膨脹,商業稅收成爲北宋重要的財政稅收的一部分。

不抑兼併、鼓勵工商成爲了宋朝歷代制度,畢竟沒有人會拒絕一顆大搖錢樹。但這不抑兼併就必然造成王朝後期的土地兼併,這不抑工商就必然導致財富集聚在上部分人手中。

而在古代中國,他們就是地主階級、特權階層,他們重新成爲了"分裂"的因素,在幾乎沒有地方割據的宋朝,他們就是中央分權的大臣。

縱觀宋朝歷史,歷代都逃不過頻繁的黨爭,皇帝在朝堂上似乎能受到一派又一派的大臣的制約。最後的"監軍十二"是來自皇帝嗎?其實是來自各派的大臣,各派政黨人士。

他們通過姻親與商人勾結,自己就能廣置田產,田畝連片,逃避稅收,掌握大量財富。他們黨同伐異、結黨私營,在朝堂上憑藉雄厚的政治經濟實力制約皇帝的決策。

最終,當國家經濟極盛之時,統治者皇帝想富國強兵進行改革,卻受到重重阻力,冗官冗費、積貧積弱的局面始終不能解決。范仲淹、王安石等改革家都倒在了這條路上。

最終特權官僚越來越多,財政消耗越來越大,卻由於土地兼併難以收上來稅收,國家走向了貧困的局面。

2、 積貧積弱下誰養活了勾欄瓦肆

宋代商業發達,沒有宵禁,車馬擁擠,人頭攢動;酒樓、茶館裏羌管弄晴之聲可傳入深宮,樓宇間百花爭豔……娛樂場所遍地開花,北宋首都開封僅一個片區就有大型娛樂場所五十餘座,大的可容數千人。

南宋臨安的娛樂場所比北宋汴京還要多……《朝京里程圖》類似如今的旅遊地圖,旅遊成爲了一個專門的產業,琉璃瓶已是奢侈品,富人消費則還要在瓶裏貼上一層金箔片……

當欣賞《清明上河圖》時,就可以看到汴河穿過汴京這個繁華的城市,華燈初上,歡聲笑語從勾欄瓦肆中傳來,王員外的住所高聳入雲。

就是這條汴河養活了勾欄瓦肆,更不如說是全國養活了一個朝廷、養活了一個城市、養活了一個皇帝。宋朝手工業繁榮,瓷器五大名窯,冶金鼓風水輪作業成熟,煙花爆竹衝上雲霄,指南針指引航海外貿……

但在《清明上河圖》上連個鐵匠鋪子、木工棚子都找不到。在黃仁宇的《汴京殘夢》中就有描述諾大個汴京城沒有手工業。

每年就靠着汴河這條人工運河連通黃河,載着全國的船隻。運送着全國的物資手工業品來供給這個"繁華"的首都,就是那冗官冗費養活了勾欄瓦肆。這個首都達官貴人也就是像王員外這樣的人,拿着厚祿,坐擁連畝田地,住在汴京城中。

汴京城中數以千計的官,他們住在這座小小的城市中。可想而知,汴京城的地價該有多貴。根據史書推算,宋代的"房地產泡沫"下,要想在開封買一套普通住宅,一般收入羣體不喫不喝得150年到400年,"農民工"則需要800多年的努力。

這樣的地方怎麼會有手工業能活下來,活下來的只能是勾欄瓦肆。這是怎麼造成的呢,又是冗官冗費。正是強大的中央集權,地方的百姓才無力進行消費,地方沒有市場,土地又都被地主兼併了。

當然都趕着去汴京運輸手工業。正是有這些高管、商人、地主等特權階層聚積在汴京,才能誕生如此龐大的娛樂產業消費市場。

3、 消費與一個王朝的盛衰

投資、消費與出口被稱爲實現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宋代基本上還談不上出口經濟,消費已經是它整個經濟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在經濟學的意義上,消費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能拉動經濟增長百分之0.8。

如果宋朝商業正常發展,按理說也不該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那麼必然是消費上出現了致命的問題。經濟問題是影響宋代消費的決定性因素,社會消費受到政治與軍事的影響非常明顯;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嚴重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輿服制度制約着民間消費。

宋代的消費觀念與社會風尚受到統治階級的影響甚至左右;最主要的消費羣體是宗室、官僚和軍兵,限制了大衆消費需求的產生;而奢侈消費讓大宋財政雪上加霜。

金錢在一個國家內是不會無緣無故消失的,當國家發生戰爭,皇帝要下令買鐵積糧時,錢去哪了呢,去了老百姓那裏,那麼老百姓的錢去哪了,向地主交租稅了,他們甚至連一點剩餘都不會有。

那麼地主將錢花在哪了呢?奢侈品、娛樂產業上,這些商人、官僚特權控制的產業上。最終財富就集聚在這三個相互勾結的特權集體上,皇帝沒有錢去鞏固權力維護全國穩定,老百姓也沒有錢,社會矛盾激化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一同加速王朝衰亡。

尤其以土地兼併爲"催化劑"加上權力高度集中、財富高度集中的,不僅導致了貧富差距的增長化,也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更使得原有社會聯繫弱化,最終讓宋朝成爲一根一擊就倒的朽木。

人民的手上不會擁有一點剩餘財富,而財富卻集中了在只買的了幾塊玉的人手上——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大大下降。在繁榮的娛樂產業背後是什麼呢,要想在開封買一套普通住宅,一般收入羣體不喫不喝得150年到400年,"農民工"則需要800多年的努力。

可以知道宋代和如今一樣"買不起房",普通市民娶妻折算爲現在的水平最低也得花費31185元人民幣,官人喫飯一餐"即銀近百兩矣"……這就是當今社會經常提到了中等收入陷阱。

消費需求疲軟的背後,一樣是生產力資源分配不均、社會貧富分化二元化的問題,當代加速中國貧富分化的重要"催化劑"則是高度集中的資本與高度集中的權力相結合的高度集中的生產力資源。

4、 結語

正因爲如此,爲了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爲了實現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以史爲鑑,完善社保體系、依法治國、大力反腐、國企改革、推行"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等改革舉措。

至少從消費的層面,必要性和緊迫性都很強,我們也期待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速。畢竟,面對當下中國的諸多問題,居安思危,照照歷史之鏡,至少是沒有壞處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