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峯)繼中國聯通之後,近日,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成功獲得工信部批准,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隨着三大運營商均獲eSIM“牌照”,eSIM應用研究將加速,eSIM服務有望成爲三大運營商新的增長點,國內eSIM市場的競爭也將全面升溫。

三大運營商齊聚eSIM市場

近日,工信部發布批覆文件,同意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不過,工信部規定服務僅限開通數據業務和與之相關的定向話音、定向短信業務,僅可在自有渠道辦理物聯網等領域 eSIM 技術應用服務,與轉售企業合作提供相關服務須另行申請。

eSIM即嵌入式SIM的縮寫。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無需再像現在一樣插入實體SIM卡。與實體SIM卡相比,eSIM擁有成本低、佔空間小、配置靈活、可靠性高等特點。

雖然,近期運營商纔拿到eSIM牌照,但過去幾年三大運營商已經在國內部分省市試點推出了一些eSIM服務。

中國聯通2015年就開始研究和佈局eSIM業務,2017年首家獲批eSIM可穿戴業務試點, 2019年3月,經工信部批覆同意,中國聯通將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

此外,2018年3月,中國聯通開始試點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於2018年開始試點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2018年12月,中國電信在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成都、杭州開啓此項業務。

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爲,隨着“牌照”獲批,運營商可在全國範圍開展各類有關eSIM的服務,未來,三大運營商應該會投入更多精力在eSIM上。

eSIM帶來萬物互聯更多可能

比起實體 SIM 卡,eSIM作爲電子化的SIM卡,它的推行有望實現多方面變革。

首先,對用戶而言,一方面,eSIM 卡無需用戶進行物理插拔,實現了電子化和無卡化。另一方面,eSIM 卡並未與特定運營商綁定,用戶可在不同運營商之間隨時切換。

其次,對終端設備商來說,eSIM將卡槽去除,在進行設備的主板設計時,無需預留卡槽,提高了設計的自由度。而且由於 eSIM 卡內嵌於主板上,極大地改善了抗震和防水能力,非常適合智能手錶和運動手環等物聯網設備。

再次,對企業也帶來方便。以車企爲例,在車輛的進出口跨境中,需要碼號管理的服務。eSIM可以降低物料管理、人力投入和操作流程的繁瑣程度,帶來通關流程簡化和便利性提升。

第四,對運營商來講,eSIM的多場景化,帶來了萬物互聯應用的更多可能,可以成爲運營商發展創新業務的抓手。當前,運營商發展物聯網的熱情空前高漲,從各種可穿戴設備到智能家居,再到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應用風生水起,相比SIM卡,運營商採用eSIM技術,顯然是個更好的選擇。

華泰證券表示,eSIM的推廣或將降低運營商的採購成本,傳統SIM模式下,運營商採購SIM卡,而eSIM模式下,智能終端廠商進行SIM的採購。

掘金新應用藍海挑戰不小

隨着5G、萬物智聯時代的到來,在物聯網設備領域,eSIM 卡更是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對於三大運營商而言, eSIM服務可能爲其提供新的營收來源。

在此背景下,三大運營商均在加緊eSIM佈局。中國聯通今年2月,發佈全球首款5G+eSIM模組FG150和FM150。中國移動今年10月啓動大規模eSIM晶圓採購,採購總規模達7000萬顆。此外,中國移動還建立了物聯網eSIM平臺——“貫衆互聯平臺”,該平臺支持基於eSIM(2G/4G)的蜂窩網絡服務。不難想象,獲得eSIM牌照後,中國電信接下來也必然會有更多針對eSIM業務的大動作。

目前,eSIM技術已被應用於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智能伴侶等,下一步將在車聯網、工業物聯網等電子產品中得到廣泛應用。eSIM新業務的出現,對運營商來說是巨大的商業機會,不過挑戰也非常大。

一方面,eSIM卡未與特定運營商綁定,用戶可在不同運營商之間隨時切換,將對運營商的服務運營考驗巨大。運營商要想讓自家eSIM服務脫穎而出,必須提升技術、業務創新、網絡連接等全方位的能力。

另一方面,需要同時產業創新和業務探索。eSIM卡產業鏈裏面涉及到括運營商、終端廠商、APP廠商、方案服務商、卡商、芯片商等多方企業,如何打通eSIM卡產業鏈,實現多方共贏,尤爲關鍵。

從目前eSIM產業鏈的發展來看,運營商、模組廠商、方案商和設備廠商均蓄勢待發,迎接eSIM時代的到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