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防水新材料生产项目

开栏语

庚子冬春跨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瞄准“坚决实现‘三高于、双前五、一方阵’”目标,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实际行动抓贯彻落实,以责任担当抓经济发展。从即日起,本报联合市委重大产业和项目推进办公室开设“奋战四季度全力保目标”专版,聚焦全市上下围绕发展实体经济、做强产业支撑,全力构建“3+5”现代工业体系、“4+5”现代服务业体系、“5+5”现代农业体系实施情况。敬请关注。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然/文 陈村铭/图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明确支持南充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指明了南充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机遇和挑战,南充把握大势、顺势而为,围绕“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极核”目标,全力构建“3+5”现代工业体系、“4+5”现代服务业体系、“5+5”现代农业体系,坚定不移让产业“扛大旗”“挑大梁”。

A支持产业发展 开通审批绿色服务通道

4月17日,营山县经合局联系到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称该县有一招商引资项目系土耳其外商投资,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身处土耳其的外商办理营业执照被延迟。

听闻该情况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立即指派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添加该外商微信,在线帮助该外商准备办理营业执照所需的资料。

5月6日,该外商带着所需资料来到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办理全程,该局工作人员耐心指导、热忱服务,当天,该外商便顺利领到营业执照。

今年以来,南充依托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扎实做好“网上办”、“预约办”、“邮寄办”“帮办代办”相关工作,开通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实行审批承诺告知制和先批后审快速审批服务;制定出台《南充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压缩至106个工作日;对全市重大产业和项目的业主单位、项目服务经理等进行梳理登记,对各个项目的审批环节和服务内容进行实时更新。今年该局共为全市重大产业和项目提供跟踪服务37家次。

此外,南充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今年,南充紧紧咬住“重点项目”不放松,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相关部门积极联合人行、银保监会,向金融机构推介“300个重点项目”,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300个重点项目”的对接力度,主动与项目业主单位沟通、衔接,详细了解其融资需求状况,并为其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切实做到信贷资金优先投放。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的通知》等措施;积极为项目争取国、省用地指标支持,特别是对大项目、好项目区别投资到位情况,分年度、分批次,按照项目轻重缓急有序供地,增强土地指标的有效、灵活、科学利用。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30个,面积139万平方米;工程规划许可证55个,面积797.5万平方米。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B线上线下招商 前9月全市新签约项目213个

走进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一条条宽畅平坦的大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勾勒出园区的整体轮廓。园区内,已建成的项目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以赴生产;在建项目上,机械声隆隆作响,抢抓建设进度。

“川东北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是南充市和西充县两级共建,川东北地区唯一一家集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为一体的专业园区,规划占地4500亩,分二期建设,重点打造‘一带’‘两轴’‘五区’。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入驻企业50余家,预计年产值过150亿元,创税费超1亿元,带动就业万余人。”西充县经合外事局副局长杨小庆介绍,目前,园区内共签约项目13个,竣工投产3个。今年,园区签约项目5个,协议总投资超过21亿元,已有2个项目开工建设,1个项目投入运行。

3月3日,2020年南充市首届网络直播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此次推介会采用“主会场+视频连线”的方式,变“见面签”为“在线签”,共推出重点招商项目100个、投资总额2800亿元。据了解,此次推介会是南充首次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召开,也是首次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在线签约。

推介会后不久,3月19日,香港铜锣湾集团主席助理、区域副总裁欧阳鑫一行3人来南充,考察高坪区龙门古镇、会展中心项目和顺庆区燕儿窝中央商务区、桑树坝商务区等项目,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将尽快推进项目的落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南充着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线上服务模式,进行网上谈,实行云招商,从“面对面”交流改为“屏对屏”沟通,从“叩门招商”变“云端互动”,线上对接让招商力度不减,有效保障疫情期间招商引资工作“不掉线”、“不降温”、“不打折”。

今年以来,南充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交流合作,全面打响“春夏”两场攻势,全市共开展小分队招商200余批次、拜访目标企业500余家,创新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等招商新模式,招商引资成绩“亮眼”。据统计,今年1—9月,全市新签约项目213个、协议总投资1349.18亿元,其中,5亿元及以上重大项目83个、协议总投资1156.57亿元;新开工项目152个、新竣工投产项目114个。

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

C层层传导压力 督促产业项目落地见效

走进位于南充经开区的西南防水新材料生产项目,干净整洁的厂区、窗明几净的厂房让人眼前一亮。在生产车间内,生产线不停运转,沥青、改性剂等原材料投入后,经过附着胎基布、定厚、涂油、覆膜等6道工序后,成品防水卷材源源不断产出;叉车来回穿梭,将产出的成品防水卷材,运输到储存仓库,并堆放整齐。

“项目主要以防水材料研发、制造、销售及施工服务为主,公司除供给国内市场外,还远销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项目相关负责人甘孝黎说,西南防水新材料生产项目于2018年9月签约,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4亿元,分两期进行建设,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8亿元。

南充经开区化工产业基地是四川省“三大石化基地”之一,是南充致力打造油气化工千亿产业集群的主阵地。园区确立了“南充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四川化工产业发展新高地、国家绿色安全化工示范区”三大定位,高起点规划52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发展新区,已完成1.5万余亩工业用地整理,形成了31.9公里的“三横三纵”路网,建成了铁路专用线、化工专用码头、危废处置中心等十大公辅设施。目前,园区共有投产企业17户、在建产业项目16个。

项目签约是银、落地是金。今年以来,为推动重大产业和项目真开工、真建设、真见效,南充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方式,看现场、核进度、查资料,逐项督项目开工、督建设进度、督要素保障,压力传导、目标倒逼,推动形成“水紧鱼跳”抓项目、你追我赶建项目的浓厚氛围。

据悉,今年1—9月,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达908.4亿元,“3+5”现代工业产业实现产值120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99.80亿元。力争到202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3+5”现代工业产业实现产值达到22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

市政务服务管理局为重点产业和项目提供保障和服务。

部门声音

聚焦实体经济 做强产业支撑

市委副秘书长、 市委重大产业和项目推进办主任 苏勇

实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我们进一步凝聚“做强实体、振兴实业”的思想共识,坚定“实体兴市、产业强市”的必胜信心,鼓足“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斗志,持续打好对外开放、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三场突围战”, 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

今年1至9月, 全市共新签约项目213个、协议总投资1349.18亿元,其中,5亿元及以上重大项目83个、协议总投资1156.57亿元;85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2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699.80亿元,增长1.8%;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0.94亿元。目前,全市审批时限压缩至101个工作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393个项目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内运行,居全省前列。各县(市、区)及市直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截至9月底,已争取各类中省专项补助资金121.28亿元, 争取新增债券10.83亿元, 争取抗疫特别国债4.12亿元, 为全市重大产业和项目建设有序高效推进提供了可靠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主责主业,市委决定部署到哪里、推进力量就跟进到哪里、 工作就落实到哪里。始终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进度不慢,拿出必胜决心、采取超常举措、全力冲锋冲刺,坚决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始终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做强产业支撑,把督查督办往深处抓,把协调服务往心里抓,把招大引强往实里抓, 以工作的高效率实现发展的高质量。

一是坚定不移招大引强添活力。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 围绕构建“3+5”现代工业体系、“4+5”现代服务业体系、“5+5”现代农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优质项目,强化补链沿链强链招商,采取小分队、分板块、高频次的方式,大力招引优质企业,推动现代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二是坚定不移做强产业增动力。 坚持农业多贡献, 扎实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和粮食增产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强化工业挑大梁, 全面落实减税降费、 援企稳岗、纾难解困等政策措施,提高政务效能,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满产达产,全力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大力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突出消费促升级,瞄准元旦春节,持续开展消费刺激行动,提振消费信心、激活消费潜力,全面激发旺盛的市场消费活力。

三是坚定不移夯实新区强实力。科学研究、精准把握全市产业体系建设与临江新区产业发展定位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动对接参与、主动靠前服务,聚焦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做好项目包装策划、投资推介,引导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落户临江新区,为新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