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人從哪裏來?爲什麼能取得霸主地位?

文/郭峯(書房記專欄作家)

前文講到:堯舜禹禪讓:堯的後人起義,推翻了舜的統治,禪讓總是血淋淋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顧一下。

夏,華夏民族,正是這個“夏”。

夏人生活在洛陽盆地,地處中原,中國一詞,就指這裏。

4700年前,中原,也就是洛陽盆地,生活着“三苗”,夏人趕走了三苗,佔領了中原。

夏人從何而來?

這個不好說。

從考古發現看,夏人不像後世的商人、周人、秦人,是一個部族,從一個地方來,夏人是幾個部族匯聚而成,其上層應該來自兩個地方。

一是關中。

華夏民族的“華”,是一支人,一個部族,華人。華人來自華山腳下,所以稱華人。華人一部分衝出潼關,來到中原。還有一部分留在關中,就是後來的“有扈氏”,建立東羌四國中的扈國。扈人和夏人都姓姒,他們是一家人。

二是汾河盆地。

夏人也是一支人,來自山西汾河盆地。汾河盆地的堯國人姓祁,雖然不姓姒,但和夏人血緣很近,二者是鐵桿盟友。4000年前堯國人的那次暴動,夏人脫不了干係,一定得到了夏的支持,甚至就是夏人和堯人的聯合軍事行動。

另外,周人也是來自山西汾河盆地,周人自稱夏人後裔,也旁證夏人來自汾河盆地。

弔詭的是,幾萬片甲骨文,4100個字,竟然沒有夏字,這又作何解釋?

夏,肯定不是夏天的夏。那麼,夏還有什麼意思呢?

我們看夏的金文:

“夏”字金文,這就是隻蝗蟲形象。

“夏”字金文解析。

如果您還不接受,請看這個“夏”字,更直觀,就是隻蝗蟲。

天吶,夏朝難道是隻蝗蟲?

肯定不是,誰願意給自己起個蝗蟲的名字。

其中必有緣由。

夏,既不是夏天的夏,也不是蝗蟲,而是“黃”,黃顏色的黃。

有的字好造,比如人、口、手,山、川、火,好造,畫個圖就行,象形。

有的字比較抽象,不好造,比如這個黃字,還有黑、白、灰等。

試想,古人要造個黃顏色的“黃”字,怎麼造呢?

還真不好造,那就寫個諧音字吧,於是就把表示蝗蟲的“夏”字借來一用,這在造字法上叫假借。

“夏”其實就是“黃”。

“夏”和“黃”發音還一樣,《唐韻》:“乎光切。”

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你按“黃”發音,才押韻。

我們是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的子孫。遠古時候,一定有個黃部落,這個部落的人就叫“黃人”。不會寫黃字,寫了個別字“夏”,就是“夏人”。

4700年前,來自關中盆地的華人和來自汾河盆地的夏人,組成華夏聯軍,聯手打垮了原本生活在洛陽盆地的三苗。三苗退到河南南部的南陽、信陽以南,包括湖北、湖南等地。一些來不及跑的三苗融入了華夏,特別是婦女。這是華夏的第三個來源。

華夏人的勢力從洛陽盆地擴張到嵩山東的淮上地區,就和夷人接壤了,與生活在這裏的己姓、風姓夷人發生交流。當然,這個交流包括戰爭,也包括生殖。這是華夏人的第四個來源。

當然,華夏的上層階層,肯定是來自關中的華人和來自汾河盆地的夏人。

夏,地處中原,十字路口,東邊是東夷,南邊是三苗,北有河北夷,東南有淮夷,再往北是充滿草原色彩的狄,當然西邊是大本營,羌。南來的,北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很發達,夏人就像住在學區房的孩子,博採衆長,從各方面都學點兒,就比其他孩子都聰明,都強,懂得東西多。

夏從東夷人那裏學會黑陶技術,向三苗人學習水稻種植,向河北夷學習治水經驗,從西戎引進黃牛、家羊。你看他們種得糧食,有固有的稷(小米)、黍(黃米),還有菽(大豆),又學會了水稻,又引進了小麥,他們的糧食作物比任何一個部族都豐富。

這是什麼?這是物質基礎。

他們還把牛和車組合在一起,就是一輛牛車。這更了不得,一輛牛車能拉千斤,運載能力極大提高,其威力比工業革命帶來的火車還厲害,還猛。

正是這種多元性,讓夏人強大起來。

二里頭夏都發現的車轍,表明夏人掌握了車的製造技術。

唐國人依靠製陶業取得霸主地位;

虞國人依靠食鹽資源奪取霸主地位;

那麼,夏國人依靠什麼登上歷史舞臺,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王朝呢?

青銅器。

驚天動地,青銅器是人類歷史上驚天動地的發明,絕對的高科技。

二里頭出土的青銅爵。

青銅器是西來的,不是東方人的發明。不管您在感情上能否接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一偉大發明是西來的。

青銅技術起源於6000多年前的巴爾幹半島和伊朗高原;5500年前傳到兩河流域,被蘇美爾人掌握;然後東傳,4500年前傳到新疆、河西走廊,被南疆的吐火羅人、河西的西戎人掌握;4200年前傳到陝北,陝北狄人學會了這一技術,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了青銅小刀,還發現製作青銅小刀的石範,就是鐵的證據。4000年前左右,終於傳到了中原大地,被夏人掌握了。

石峁出土的石範。

而此時的東夷、淮夷、三苗還在用石制武器和木棍,這樣的代差,這就像你揮舞着擀麪杖與入室搶劫的盜賊決鬥。

中條山、嵩山、秦嶺有銅、錫礦,夏人冶煉銅錫,製作青銅大刀、青銅長矛、青銅箭頭,甚至穿上青銅防護服,戴上青銅頭盔。當東夷、三苗舉着木棒和夏人相遇時,就像大清綠營兵舉着大刀和英國110門火炮的風帆戰艦相遇,其命運自然比薩達姆遇上美國大兵還悲催。

這是夏人能建立夏王朝的第一個因素——武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