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从晋陕大峡谷到关中平原,奔腾的黄河放慢了脚步,平缓而厚重,犹如母亲的乳汁、土地的血脉,滋养着三秦大地,哺育着三秦儿女,孕育、创造和传承着华夏文明,这里留下了中华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关雎鸠,鱼跃龙门,丝绸之路,十三朝古都,豫剧在这里曾经创造过怎样的辉煌?现在状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2020年10月28日,“黄河岸边的梆子声”——河南广播电视台“黄河流域省份融媒体大型系列采访”第四站走进陕西西安。

00:24

采访组到达西安市豫剧团办公地

曲江演艺大厦

在西安豫剧团的会议室,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赵鹏、西安市豫剧团团长王凯以及西安市豫剧团老中青艺术家们接受了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月阳、王博、孙盼珍的采访。

01:10

西安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 赵鹏

西安市豫剧团团长 王凯

西安市豫剧团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阵容整齐,行当齐全的剧团。它不仅声震西北,在中国豫剧界也名列前茅。今天的西安市豫剧团,是由狮吼剧团和民众剧社合并组成。

西安市豫剧团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邢枫云(86岁)

1934年,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在河南开封创办豫声剧院,剧院接连演出了樊粹庭创作的《凌云志》《三拂袖》等新豫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1937年,为唤起民众抵抗日寇,樊粹庭将剧团更名为狮吼剧团,编写了旨在抗敌御辱的《克敌荣归》等剧目,并以旅行演出的方式宣传抗战,激发群众爱国热情。后来因为战乱,剧团辗转至西安,之后便一直留在西安,不断招收新学生,不断改进、丰富和创新演出。

邢枫云凝视西安豫剧团历史

由于战乱的因素,从山东、河北、安徽、河南等地逃亡到西安谋生的同胞,在他乡能够看到家乡戏就有了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狮吼剧团演出的剧目,既表现乡情乡音,又能够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不仅有日场,连夜场都是座无虚席,博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赞。

西安市豫剧团著名导演何尚达(85岁)

狮吼剧团演出剧目的创作、内容改编和演出技巧,体现了“新颖”、“雅致”,做到了“革旧”、“创新”。如上演的新编剧目《克敌荣归》、《巾帼侠》、《伉俪箭》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凌云志》是揭露民间嫌贫爱富的;《涤耻血》是反对卖国求荣的;《义烈风》是反邪恶的;《霄壤恨》是反击做官升高后忘恩负义的;《女贞花》是歌颂爱情高尚品德的,还有其他如《柳绿云》、《歼毒计》、《叶含嫣》等。剧目有悲剧、喜剧,有文戏、武戏。对于传统的剧目,如《三上轿》、《三上关》、《梁山伯与祝英台》、《洛阳桥》、《桃花庵》、《卖苗郎》、《大祭桩》、《牛郎织女》等等,都本着继承、革新、易名处理。在台词上“俗中生雅”。淘汰旧戏中的低级庸俗的台词,代之以生动优美、雅俗共赏的性格化语言。

西安市豫剧团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吕荣华(72岁)

00:30

邢枫云、何尚达、吕荣华采访花絮

剧团演员都经过名师指导、言传身教,艰苦练功达到声情并茂、剧情逼真之境,该剧团的表演艺术家达到技艺精湛者不乏其人。西安狮吼剧团发展壮大,所演出的剧目经久不衰,所培养的人才大多成为各地豫剧团颇负盛名的优秀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后,狮吼剧团有了更大的发展,《劈山救母》《红珠女》《杨满堂》等代表剧目久演不衰。1973年,狮吼剧团与民众剧社合并,成立西安市豫剧团。

西安市豫剧团自成立以来,上演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200余部,主要以“樊戏”为特色。剧团先后创作、改编、移植、整理《女皇祭陵》《钱家风波》《狸猫换太子》《樊梨花归唐》《不该凋谢的玫瑰》《洁白的玉兰花》《任长霞》《小姑不贤》《陈三两》《女贞花》《朝阳沟》《秦豫情》《宇宙锋》《三上轿》等优秀剧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狮吼”是西安市豫剧团传承多年的“魂”,立足群众、观照现实,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成为“狮吼精神”最直观的体现。豫剧发展的新方向西安市豫剧团一路走来,历经坎坷,但初心不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电影等多种娱乐方式对传统戏剧的冲击,西安市豫剧团陷入了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的困境。为了走出困境、重现剧团辉煌,剧团决定打造一台适合西安市豫剧团的“看家戏”。由豫剧名家徐俊霞、王凯领衔主演的《秦豫情》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在创作、生产、演出等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理念、新创举、新成果,以及两地艺术人才的新融合,给剧团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戏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启发。《秦豫情》是豫剧,但根据情节发展巧妙地融入了不少秦腔元素。秦腔的特点是表演朴实、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而豫剧则是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为了打造这部剧,主创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对两种不同的剧种进行了融合,并以一种全新的舞台呈现演绎出来。

曾拜师于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的赵鹏始终忘不了《秦豫情》排演之初,受到恩师李树建的无私帮助与鼓舞——“一切为了豫剧,一切为了豫剧艺术的发展。”

西安市演艺集团副总经理 赵鹏

赵鹏说:“我一直牢记师父的嘱托和鼓励,传承‘狮吼’精神,排演精品剧目,重振西安市豫剧团的辉煌,守好豫剧的西大门。《秦豫情》的成功用事实证明了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奋斗,就有出路;不奋斗,就无法生存。我们将继续关注现实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更多更好的舞台精品呈现给广大观众。”

采访组与被访艺术家合影

10月29日《河南戏》微信公众号将推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潘雪芬、黄河以及青年演员采访内容,河南广播电视台信息·戏曲广播《梨园百花开》、《王博说戏》节目和《河南戏》、《豫见生活》微信公众号。

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办的“黄河岸边的梆子声”融媒体系列采访活动,将历时180天,深入到青海、甘肃、陕西等8个省份,对戏曲文化在当地的发展演变历史,以及现状进行采访梳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通过融媒体平台分发,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