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打工人迷思:中國工友們,喝廁所水這事你們也學?

「我們的孩子都搶着喝,說廁所水是清甜的。」

最近一則視頻片段(再次)登上熱搜:年少的夏令營隊員一個接一個地俯身,在老師和同學的環繞中,掬起便池水,捧入口中。紅色的營服上,亮黃色的「陽光、獨立、積極、快樂」,像他們的笑容一般燦爛而醒目。

這其實是2019年的一則舊聞。夏令營隸屬於深圳一家教育機構,一次培訓活動中,廁所被不知誰扔的饅頭堵住,夏令營當即要求所有師生共同打掃廁所,並飲用打掃過的便池水,「以示決心」。

該教育機構事後發佈公衆號文章稱讚道,「因爲不知道是誰幹的,老師本以爲孩子們對打掃廁所和喝馬桶水會有意見,沒想到我們的孩子們卻主動積極地脫了鞋,紛紛光着腳進廁所打掃…搶着喝馬桶裏的水…這些願意負責任,樂於付出的孩子真的很可愛,孺子可教矣!」

同一時間,山東肥城某公司女清潔員飲用馬桶水的視頻,也在抖音走紅。視頻中的女清潔員,在近一兩年多次因飲用馬桶水而出名。其飲水場景,甚至成爲公司向客戶展示的參觀項目。

清潔員熟練地將杯中水一飲而盡,衣冠楚楚的領導抬手鼓掌,企業精神徐徐發揚,公司上下集體感動。 然而或許在場沒人知道,這碗在中國流傳了近20年的馬桶雞湯,不過是一場國人的集體想象。

推崇喝馬桶水行爲的中國人大多篤信,喝馬桶水精神源自日本 ——相傳日本前總務相野田聖子在東京帝國飯店工作期間,被安排去掃廁所;野田爲強化敬業心、證明工作質量,曾多次在前輩帶領下,克服心理障礙,飲用馬桶水,最終獲得領導賞識——從政後,野田成爲當時日本最年輕的閣員。

這個敬業到近乎變態的故事,符合中國人對日本的一切想象。在2000年一經問世,即刻通過《讀者》等雜誌傳遍祖國大江南北。

很快,「江蘇一食品公司要求實習生在入職培訓時喝廁所水」、「四川一公司懲罰員工掃廁所並喝馬桶水」等新聞便見諸報端。 馬桶中的清泉彷彿化作法力無邊的醍醐,只要員工開懷暢飲,企業就能立刻追平國際標杆。

不過,野田聖子真的喝過馬桶水嗎?

在日文網絡中,很少有相關詞條,也很難搜索到確切信源。唯一存在直接引語的,只有2008年5月的《體育報知》新聞。該新聞中,據信野田本人回憶道:「第一次赤手刷馬桶的時候,噁心的吐了…但想,就這麼放棄的話,可不好看,於是反而和馬桶較上了勁…每天把馬桶刷得乾乾淨淨,有一天,也學着前輩的樣子,偷偷喝了一口馬桶水。」

這則新聞的原始網頁目前已經失效,只有網絡快照依舊可查。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從中國反向輸入的信息——《中國江蘇南京一公司,入職培訓要求喝馬桶水,四成新人辭職》、《***稱,喝馬桶水是受日本影響》、《中國人相信,野田聖子喝過馬桶水》…

2000年左右的中國,正處在撥號互聯網的萌芽期,究竟爲何開始流傳這則軼事,至今已不可考。或許在網絡逐漸普及的荒蠻階段,這樣帶有多半獵奇性質的新聞更對大家的衝浪胃口;只是沒人想到傳着傳着,就有人越來越當真,最終野聞變成了經典,經典變成了「痛點」。

而面對中國傳回的新聞,日本網民紛紛表示驚訝:

「才四成辭職?這要放在日本,肯定是十成十的辭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喝馬桶水成了理所當然的慣例了?」

「誰都會覺得,幹這事兒的,不是傻瓜,就是變態,怎麼到了中國,這種事兒就傳成美談了呢?」

很遺憾,與中國老闆的想象不同,「野田精神」在日本並沒有多少市場。

沒有多少日本人相信這則故事,即便真有這樣的故事,野田也可能並不是一個合適的代表——須知野田與安倍一樣,是地地道道的政治世家出身,其祖父野田卯一,曾任日本建設大臣,祖母島家族,亦是有名的大實業家。作爲一位嬌生慣養的大小姐,她既不需要,也沒必要靠這樣一件事情來標榜自我。

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的「野田精神」,更像是資訊欠發達時期,國人對於日本所形成的集體想象。

這一想象融合了「匠人精神」、「武士道精神」、「高精度工業標準」等標籤,朦朧迷幻卻又極端且標籤化。 中國作坊裏炮製出來的「先進國家 馬桶雞湯」,彷彿一則則警世寓言,試圖爲21世紀初高速經濟增長期的社會,注入剋制野蠻的道德力量。

目前市面上流傳的各種馬桶雞湯,幾乎都能在21世紀初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找到影子。

2007年,中國GDP年增長率14.23%,達到經濟增速頂峯。這一年,中國赴美留學生增長率從上年的8.2%,猛然躍升至18.9%,正式開啓留美大潮。同年,「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故事開始流行。

如下的圖書館照片配文——

據信:

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燈火通明、座無虛席。

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說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着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喫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感覺哈佛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喫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正宗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哈佛的醫院,同樣的寧靜,同樣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診的人也無一人說話,無一人不在閱讀或記錄。醫院仍是圖書館的延伸。於是,哈佛產生的諾貝爾獎得主有33位。哈佛產生的美國總統有7位。

此後,「哈佛凌晨」系圖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圖書市場,《哈佛凌晨兩點半》、《哈佛凌晨四點半》、《哈佛凌晨五點半》——要不是缺了個三點半,讀者鐵定以爲,這是哈佛給賴牀的你上的定時鬧鐘套餐。

當然,這碗(套)雞湯也是假貨。首先,哈佛大學沒有100家圖書館,只有80餘家;其次這80家中,只有Lamont Library一家是24小時開放。而即便是Lamont Library,到了凌晨4點也基本人去樓空。沒有學生在餐廳不說話聊天,沒有學生在醫院還要身殘志堅。此外,哈佛出過8位總統,諾獎得主也遠超33位…雞湯文所提供的事實與數據,可謂錯漏百出,數據更新並沒有趕上設置鬧鐘時的勤勉。

鼓勵創業者勇跳風口的成功學鼻祖雞湯——《成功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難》,更是早在世紀之交就已出現。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互聯網創業氣氛空前高漲。顯然,這篇文章出現得正是時候。

《成功》以一位韓國留學生的經歷,講述了一個道理——東方的成功人士普遍喜歡誇大創業的艱辛,但其實,成功並沒有那麼困難。人生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

文章說: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已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爲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已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已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爲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佈雷登教授讀後,大爲驚喜…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朴正熙推薦本書…

後來本書果然伴隨着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鼓舞了許多人…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亞汽車公司的總裁。

我沒有讀過這本在韓國曾引起轟動的書,我也沒想過去找這本書讀,憑我的人生經歷,我已經感知到了它要說的一些道理:人生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自已克服,用不着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麼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着,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讀罷此文,無數有志青年鼓起雄心壯志,加入創業大軍,殊不知此文中除了「我沒有讀過這本書」之外,沒有一句真話。

威爾 佈雷登教授?現代經濟學史上查無此人。朴正熙?劍橋沒有他的身影,長春的僞滿軍校倒是收他做過學生。至於泛亞汽車公司,有倒是有,卻沒有一位曾在劍橋讀過心理學的總裁。

整篇文章,皆是1964年出生的作者劉燕敏一手炮製的故事。這位作者,曾寫有多篇擬真度極高的雞湯文學。包括被收入江蘇小學語文書第12冊教材第17課的《山谷中的謎底》、入選中國普通話教學教材的《成功》、入選新加坡中學華文課本的《從設定目標開始》等等。

以假故事做真教材的案例,在當年的小學課本中不勝枚舉,像極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職場公衆號們苦口婆心的姿勢。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斑羚飛渡》、《旅鼠自殺》、《華盛頓和櫻桃樹》,都是其中一例。這些文章的背景皆設定在國外,通過一個小故事來引出有關成功的道理,淺顯易懂,傳播度很高。可惜人名、事件皆系僞作;當做馬桶小說來看尚可,做爲教材,就有些失於偏頗。放到今天,當你失手刷到時,恐怕連個「在看」都懶得賞。

然而討論事情,還是要回到當時的語境:幾乎所有的雞湯故事,都與時人的焦慮一一對應。

20世紀末流傳最廣的雞湯文,是《夏令營中的較量》。這篇文章,講述一次兒童夏令營中,中日兒童的不同。文章稱,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中國孩子把揹包甩在隨行的車上,日本孩子卻堅持自己揹着走完。

當夏令營宣告閉營時,日方隊長鄉田實先生作了總結。他特意大聲問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個日本孩子齊聲吼道:「美!」

「天空藍不藍?」

「藍!」

「你們還來不來?」

「來!」

這幾聲狂吼震撼了在場的每一箇中國人。天哪!這就是日本人對後代的教育嗎?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嗎?當日本孩子抬起頭時,每個人的眼裏都閃動着淚花。

這當然也是僞作。事後文章作者孫雲曉承認,這一次夏令營活動中,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一樣喫苦耐勞、團結友愛;夏令營結束時,日方也並未做出「藍不藍」的上述發言。文中很多段落,有經過藝術加工。

事實很快得到澄清,但這篇文章卻依舊如洪流般席捲中國——孫雲曉的藝術加工,正加工在時人的痛點之上。

20世紀末,正是1982年計劃生育後,新一代長成的時期。所有人都在擔心,前所未有的獨生子女,備受寵愛,會是垮掉的一代。

正如花兒樂隊《人人都愛80後》所唱:

在我們那年代 從小缺愛長大缺鈣

抱着孩子談戀愛 騎二八能一千多邁!

哪兒像你們現在 從小補到二十才斷奶

挺機靈小夥子 就是分不出好賴!

哎呦唉呦 這倒黴摧的80後

哎呦唉呦 這蜜罐兒裏的80後

哎呦唉呦 這不懂事兒的80後

《夏令營》中,中國孩子的嬌生慣養、日本孩子的隱忍狼性、文末昭然的侵略野心,就像將國人隱祕的擔憂與恐懼,簡單凝練地具現在眼前一樣。

好比 「德國油紙包」之於青島,「鷹的重生」之於TCL。

外國的產品質量好、外國的國民素質高、外國的孩子會學習、外國的企業制度好…

每一則描寫發達國家的馬桶雞湯背後,都藏着一箇中國小書房裏的野生寫手。

他們用外國的時間、外國的地點、外國的人名與事件,描繪着瀰漫在中國的焦慮與渴望。

榮格在「集體無意識」理論中指出,神話的結構單位即存在於無意識心理中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文明人的理性發展使無意識完全被強大的意識所遮蔽和覆蓋,只有當意識沉睡或因疾病而削弱時,集體無意識才能借原型的顯現再度迸發出來。

馬桶雞湯正如神話,高度凝練與抽象,充滿可以借指的意涵。既表徵着集體無意識,也導向更淺層的個人智識。它宛如寓言,將時代律動下躁動的心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馬桶雞湯賣得好,也許本質原因並不在於外國有多麼美好,而是中國有多麼缺乏與渴望這樣的「美好」。

當經濟高速增長期的國人發現發展帶來的種種不足時,只能寄望外國更加先進的文明,能夠給出更加優越的解法。

也正因此,當中國成長爲可與世界一流國家比肩的強國後,馬桶雞湯一同迎來了祛魅時刻:

驀然回首,人們發現,哈佛圖書館的凌晨四點沒有燈光,party倒是更有可能;日本的年輕小孩不是腎上腺素隨時滿格的戰狼,他們比你更甘願做一個廢柴;華盛頓的父親之所以沒有批評小華盛頓,可能只是因爲他的手中,還攥着一把斧子,閃閃發光。

這20年過得太快,這個世界發生的變化也太大,所以忘了那些史前世代的野生雞湯吧,不管它們來自馬桶還是《讀者》。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焦慮,只有自己才能找到最好的解藥。不管是逼你喝馬桶水的領導,還是宣揚職場雞湯的公衆號,身體不一定真的比你好。

策劃Editor|李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