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的“2+2”会谈,两国玩得眼花缭乱,抢掉了“懂王”不少国际热度。对于两国的热络勾连,我国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态势十分明显。一方面,外交、宣传等口子并没给此次会议太多关注度,另一方面,军事斗争准备却没有半点松劲。

环球时报10月27日报道,解放军在大雪封山正快速加强边境各哨所的物资储备工作。消息称,解放军使用俄制米-17型直升机在3天内向某边境哨所空运了25吨各种物资,从主副食、肉蛋奶到专用的取暖设备,以及修葺房屋用的建筑材料等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更多的消息可以看出,中国在边境地区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更完善,后勤保障更有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印边境多是高原山地,无论日常守卫需要,还是战斗防御需求,后勤补给都是首要问题。正常条件下,一名士兵一天需要3~5公斤的食物和饮水补给。而弹药器材的补给,比饮食补给更困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最常用的155毫米炮弹,一发炮弹大约40公斤,一门155毫米榴弹炮每分钟正常射速在6~8发,按照6发计算,一分钟就要打240公斤的炮弹,一个小时炮击就要消耗360发炮弹,折合8.64吨。那么,一个6门火炮的炮兵营一小时就要打掉51.84吨弹药。现代战争中,随便一个小时打掉几百上千吨弹药,根本不算什么。

1962年,我军之所以能够以“热刀子切黄油”,大规模歼灭印军主力部队,除了陆军部队全球巅峰的步兵运用战术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武器装备。当时我军步兵班的装备为:班长、副班长各配1支56式冲锋枪,也就是我国仿制的苏联AK-47突击步枪;班里其他战士则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也就是我国仿制的苏联西蒙诺夫SKS半自动步枪。火力上完全压制了印度军队老掉牙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所以战后印度士兵向上级反映称解放军“每人一挺轻机枪”,火力压制的重要意义由此体现。

如今,解放军早已经今非昔比。大批坦克、火炮、火箭炮、无人机、战斗机、轰炸机等等先进装备已经大批量装备各部队,后勤保障能力同样远非印度军队所能比拟,再举个例子:从6月到9月,印军花费3个月的时间仅向拉达克前线囤积约15万吨军用物资,18辆T-90S坦克,以及155毫米FH-77B型榴弹炮若干。而中国修筑的从乌鲁木齐到喀什的南疆铁路,一昼夜的物资运输能力就超过4.4万吨,15万吨仅相当于南疆铁路不到4天的运力而已。虽然印军当前在中印边境地区,对解放军保持着兵力上4:1的绝对优势,但是依旧不敢在边境地区轻举妄动,双方部队巨大的后勤和火力差距,大概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西方的军事观点习惯于通过数大炮、数炮弹来判断战争的前景,当西方军事家们发现自己的部队规模和火力水平不如对方时,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轻举妄动的,而印度做了英国100多年殖民地,其军队上下的思维也是典型的西方化思维,所以只要看到对方的火力和后勤强于自己,印军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刚刚在印度拱的这把火,让印度国内开始出现要求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声音。前几天印度北方邦的首席负责人就公开宣称,印度总理莫迪已经确定了对中巴两国开战的时间。虽然印度媒体和官方立即站出来辟谣,但是既然有这种声音,那么就意味着确实有印度人也试图挑起中印战争。

在目前中印边境局势依旧紧张的情况下,只有加强自身的防御和准备工作,充分做好“打”的准备,才能真正遏制对手的野心,从客观上制止战争的爆发。如果印度真的按耐不住,要顺应美国的要求发动战争,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把印度送回到1962年前。

美印一顿操作猛如虎,看来需要解放军一顿老拳才好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