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欠9億的愛豆、楊冪的胸、娜扎的炸裂顏值,憑啥能搶她的風頭?!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十月份就要結束了~

這個月都發生了什麼呢?羊先帶同學們捋捋。

首先,就是十一長假了,當然像羊這樣勇敢的打工人,假期也不能阻礙碼字的熱情!

假期剛結束不久,上海名媛就憑一系列“樸實節儉”的消費手段,原地紅出圈——

從絲襪到性感男模,只有網友想不到,沒有名媛們不能拼單的!拼夕夕看了也甘拜下風!

這陣子討論度最廣的,還是富二代愛豆·周震南被挖出原來出身老賴家庭。

正所謂一根藤上七個瓜,這事兒一時完不了。

這不,已經有法律大V扒出,周父疑似涉嫌捲入受hui案…

嘖,瞅着這事兒是約鬧越大了,不知當年炫過的富,會不會成爲日後流下的淚。

這個月,各路女明星也像往常一樣憑藉着美貌輪番在熱搜上露個頭。

不拉不踩,從#楊冪表情管理#、#娜扎胸口蝴蝶結造型#、到#喬欣復古流光裙#等,漂亮姐姐們都獨自美麗、好看到炸裂(感受下羊的求生欲😂)!

在互聯網時代,越是可以給人精神、視覺等造成刺激的訊息,越容易引發討論。

而偏向於那些正統、嚴肅的新聞,往往會湮沒在信息洪流中。

比如,10月7日,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宣佈:

兩位出生於60s的女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因“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卡彭蒂耶在獲獎後對着媒體直言:

“社會上普遍認爲女性對科學不感興趣,這次獲獎將給予更多年輕女性鼓勵,證明女科學家可以用自己的研究改變世界。

這句話未免有些意味深長。

不知道同學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沒有被灌輸這樣的思想——

“女生不擅長學習數理化”、“女孩子學什麼計算機?男性更適合做程序員”···

獲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卡彭蒂耶對此一點也不陌生。

只不過,她把這些否定的聲音都無視掉了。

在卡彭蒂耶和杜德納之前,諾貝爾化學獎僅有5名女性獲獎。

甚至縱觀百年諾貝爾史(1901年至2019年間):有219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女性僅有12人;在213名物理學獎得主中,只有3名是女性。

對於很多女性科研人員來說,她們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取得的實際成果,如果換個男性身份,也許會獲得更多實際認可。

比如瑪麗·居里。

衆所周知,居里夫人曾在1903年和丈夫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最初被提名的僅有她丈夫皮埃爾·居里,只不過居里先生堅持認爲妻子的付出應該被承認,因此居里夫婦才能一同站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居里夫人在生前常常因爲女性的身份而遭受男性的質疑,在丈夫去世後不得不獨自在以男性爲主導的科研界打拼,不得不面對周遭人的說教、甚至是diss。

不過和爲核裂變提出了理論基礎、被譽爲“原子彈之母”的莉澤·邁特納相比,有丈夫支持的居里夫人貌似又是幸運的。

莉澤·邁特納曾三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提名,但始終未獲獎。

△當時的普魯士不允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進入教堂和學生實驗室,莉澤·邁特納只能以“無薪客席”的身份在實驗室裏工作,甚至進出都只能走後門。

女性科學家爲什麼沒男科學家多?

不是因爲女人的智商不夠,而是她們很難得到與男性平等的教育機會,研究成果更容易被無視、甚至被剝奪。

很多關於邁特納的資料上都附上這麼一句註腳:

“她是一位需要重新被發現、需要被公正對待的偉大女性”。

△邁特納(前排右一)與愛因斯坦(前排左二)。邁特納至死爭取和平利用核裂變,曾多次拒絕協助美國研製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不過,科學家雖然是有性別的,但科學是獨立於男女身份之外的存在。

因此,今年和卡彭蒂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杜德納,曾在得獎後對鼓勵所有女性科研人員:

“科學認可、或是一些重大發現,是獨立於男女身份之外的,這就是科學家,堅持做科學家。”

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女性的激勵,更是在向世界宣告:女性科學家取得的成果,不需要男性同行的認同。

科學,會給予她們最公證的評價。

必須承認,女性科研人員的掣肘太多,周遭人總是會關注些不是那麼有必要的細節。

比如說站在領獎臺上的卡彭蒂耶和杜德納,大多數網友大都搞不懂她們到底做了怎樣的貢獻,更聚焦於她們漂不漂亮。

羊突然想到了被被稱爲“Wi-Fi之母”的海蒂·拉瑪(Hedy Lamarr)——

擁有絕對的美貌,16歲登上大熒幕、18歲成爲歷史上第一位全裸出鏡、並表演xing高潮的女星,但也因此倍受爭議,甚至驚動了教皇和希特勒;

在拍戲間隙,海蒂閒着沒事兒發明了跳頻技術(爲CDMA、GPS、Wi-Fi等技術奠定了基礎),那時的她年僅27歲。

然而由於海蒂是位貌美的豔星,她的發明並沒有受到重視,甚至還被誣賴這一成果是她剽竊的…

後來,跳頻技術被抹去了發明者的姓名,重新被研究。

1997年,當以CDMA爲基礎的通信技術開始走入大衆生活時,學術圈才終於想起了海蒂·拉瑪,尊稱她爲“CDMA之母”,那時她已經83歲高齡了。

2000年1月19日,海蒂·拉瑪在睡夢中逝世,享年85歲。

在好萊塢,海蒂被美貌所累當了多年“花瓶”;

在科研界,她又被美貌所累、彷彿不配有姓名。

哪怕後來者認可了海蒂在技術領域的成就,但還是會用高顏值作爲她的註腳。

好像海蒂被人記住的,除了美貌還是美貌。

當然,女性科研人員最大的阻礙還是家庭因素。

科研人員的黃金期大約在20~40歲,這個年齡段恰好涵蓋了女性生育功能最活躍的時期。

與此同時,世界絕大多數地區的女性,大都需要承擔更多家庭責任。

對於成功的女性科研人員而言,是否能兼顧好私生活,彷彿也是她們工作能力的範疇。

但是,正如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雛形的羅蒙諾索夫說的那樣:

“攻克科學堡壘,就像打仗一樣,總會有人犧牲,我要爲科學而獻身。”

“爲科學而現身”還分男女嗎?

2015年10月5日,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如果按照某些媒體對女性科研人員“事業家庭兩不誤”的要求,屠老師貌似不夠達標。

屠老師和丈夫於1963年結婚,那時的她已經33歲了,哪怕在現在這個年代,也算是晚婚晚育。

1967年,39歲的屠老師臨危受命,率領團隊尋找新的抗瘧疾藥物,因無暇照顧孩子,不得已將兩個年幼的女兒送去寄養。

等到母女三人再次相見,已經是3年後的事情了,大女兒不願意開口叫媽媽,小女兒甚至不認識自己的母親。

作爲我國中醫藥的代表人物,屠老師這大半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究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

很多人都知道屠老師與其團隊研製出抗瘧藥物青蒿素,但並不清楚這代表着什麼。

青蒿素是屠老師從中國傳統中草藥中尋找出的抗瘧特效藥,這意味着她爲中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將中醫推向世界。

在研發出青蒿素後,屠呦呦以身試藥,測試不同劑量對人體的毒副反應,用以加速藥品研發、儘快應用於臨牀。

自1999年,青蒿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基本藥品”目錄之後,瘧疾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整整被“腰斬”了50%,甚至某些國家徹底根除了這種疾病。

時至今日,青蒿素都是全球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

△除了了瘧疾以外,還對腫瘤、紅斑狼瘡、白血病等病症有一定療效。

不過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從青蒿素被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到屠老師獲得諾貝爾獎,爲什麼會間隔將近20年?

屠老師是個很低調的人,她醉心科研、默默耕耘,無暇顧及其他,沒有給外界認識她的機會。

以至於,學術圈知道青蒿素,卻不知主導研發出青蒿素的屠呦呦。

直到青蒿素被發現40年後,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路易斯和蘇終於發現了屠呦呦,並把她的故事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終於,屠呦呦以84歲高齡,站到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

BBC曾這樣評價屠呦呦:

“如果用拯救了多少生命來衡量一個人有多偉大,那毫無疑問,屠呦呦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雖人至暮年,屠老師的一雙眼也沒有絲毫渾濁,依然熠熠生光。

2019年,BBC發起“20事蹟最偉大人物”票選,屠老師成功入圍,與居里夫人、愛因斯坦、艾倫·圖靈並列。

有意思的是,無論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還是今年拿到化學獎的卡彭蒂耶和杜德納,她們投身科研領域,並不是爲了拿諾貝爾獎。

哪怕人心天生是“偏”的,但科學總是最公道的,最終會給這些女性最公允的評價。

最後,引用《生活大爆炸》中Amy的那句臺詞作爲結尾吧:

“女孩兒們,勇敢追夢吧,如果有人說你們不行,別聽他們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