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的鼎盛時期是在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此時的德國已經通過“閃電戰”橫掃了大半個歐洲,包括法國、捷克斯洛伐克等多個國家宣告淪陷。據統計,當時德國控制的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方面則是達到了1.17億。

在如此龐大的資源支持下,德軍針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進行了最大力度的擴軍和軍事準備,將德國的軍事力量推到了二戰的最巔峯水平。

當時德軍的總兵力高達723萬,其中德國陸軍一共有207個師,總兵力高達395萬。在裝備方面德軍總計擁有坦克5262輛、突擊炮377 輛,此外還有超過6萬門的各型火炮。德國海軍方面則擁有40萬人的兵力,裝備各型艦艇217艘。而在大不列顛空戰中遭到重創的德國空軍,依然保有強大的實力,其總兵力多達168萬,擁有各型號飛機一萬多架,其中近五千架是作戰飛機。

此外,德軍還擁有120萬人規模的後備軍團,作爲地面部隊的補充。所以總的算下來,德軍的總兵力應該在723萬左右。如果匹配當時德軍的裝備以及兵員素質,此時的德國應該算是當時世界上當之無愧的頭號軍事強國。

後面在1943年,德國還進行過一次全國總動員,總兵力一度攀升至1200萬人。但此時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不僅在對本國涸澤而漁,將16歲以上的青壯年全部派到前線,還大規模的徵召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僕從國兵員。因爲兵員素質的下降,德軍規模雖然擴大了,但其實際戰鬥力卻大不如前。

當然了,這樣的規模也非常可觀了,要直到在一戰結束後,作爲戰敗國的德國,可是一個軍事力量受到制裁的國家,僅有10萬人的軍隊。1920年1月10日,針對德國處理的《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根據條約內容。德國在需要割地賠款以賠償協約國戰爭損失的同時,還需要限制自己的軍備。

其中德國陸軍人數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並且不得擁有重型武器,此外象徵着德軍大腦的總參謀部也被取消。而德國海軍方面,只被允許裝備有6艘萬噸級的無畏戰列艦,以及少量的輕型輔助艦隻,不得裝備潛艇。空軍是最慘的,直接被解散,不得組建。

總而言之,一戰後德國的軍事力量被限制在了一個非常安全的範圍內。那麼德國是如何掙脫這些限制,實現軍力的再度起飛呢?

首先德國人很聰明,在面對《凡爾賽條約》縮減軍隊規模這一限制時,他們改變發展路線,使德軍走上了職業化、精英化的道路。正所謂兵不在多而在精,當時德軍雖然只有10萬國防軍,但卻是篩選下來的精英,每個士兵都被以士官標準來培養,具備一定的基層指揮和領導能力。

而這些人,便是日後德軍擴張的關鍵。一支軍隊,基層指揮人員往往是最關鍵的,他們的存在可以讓一支新組建的部隊在最短的時間裏形成戰鬥力。

此外,德國的軍事裝備研究也沒有落下,他們總是在尋找條約的各種空子。

比如條約規定德軍不得生產裝備水冷式重武器,所以德軍就搞出了MG-34這樣的通用機槍。再比如條約規定德軍不得生產裝備坦克,德國人就以造農用拖拉機的名義,祕密搞研發,爲後來打造鋼鐵動物園打下了基礎。不讓有空軍,那就弄一個飛行俱樂部。

總之,一戰之後的德國,雖然有着《凡爾賽條約》的軍備限制,但他們並沒有閒着,一直都在利用有限的條件,努力發展軍備。

當然了,畢竟有着條約限制,德國也不能明面上做,所以此時的發展都比較慢,尤其是在軍隊規模上,是看不出來有多少改變的。德軍真正實現擴張,是在鬍子上臺之後。

這個人根本就不把《凡爾賽條約》放在眼中,在他看來,所有條約都是一張紙,承諾都是一句話。根本就是想承認就承認,不想承認那就是等同於沒有。爲了實現所謂德國的再度崛起,德國開始不顧《凡爾賽條約》,明目張膽的擴張。

1935年春,德國公開擴軍計劃,增編24個野戰步兵師,3個裝甲師、2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和1個山地旅,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50萬。引起英法等國的強烈抗議,但也僅僅只是抗議。

嚐到了甜頭的德國,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不僅繼續擴充陸軍規模,對於空軍海軍也是在不遺餘力的發展。空軍方面,各種航空俱樂部和航空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爲德軍培養了大批的高級飛行員。而海軍方面,諸如俾斯麥這樣的大型戰列艦和潛艇部隊建造計劃,也已經被提上了日程。

後來,德國因爲走上武裝擴張的道路,軍隊規模再進一步的擴大。尤其是在吞併萊茵蘭、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區之後,當地的資源和工業基礎,保證了德軍擴張的後勤支持。畢竟擴軍不是單純有人就行,其需要裝備、物資的支持。

所以,隨着德國的不斷擴張,德軍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加。比如德國吞併奧地利後,便組建了四支部隊,其中包括奧地利的五個師。截止進攻波蘭前夕,德軍已經擁有108個師,總兵力約爲230萬人。也就是說,二戰前夕,德軍已經擁有了兩百多萬的部隊。

而在1940年,爲了對付西歐各國,德軍再度擴充,其陸軍地面部隊超過350萬人,如果算上海空軍,其部隊總人數超過450萬。

此前的英法等國,對於德國的擴張並不是不知情,但他們只是在口頭抗議,並沒有拿出實質性的行動去阻止。一方面是一戰的創傷陰影實在太大,英法不願意再起戰端。另一方面則是老生常談的禍水東引,他們想讓德國去對付蘇聯,自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畢竟從當時德國的表現來看,他們就是奔着蘇聯人去的。直到1939年,德國和蘇聯狼狽爲奸,合夥瓜分了蘇聯,英法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然而,此時已經晚了。

總結來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德軍之所以能夠從一戰之後的10萬人,發展到二戰前夕230萬,憑藉的是多年的積累。比如國防軍精英化體系下培養的大批基層指揮人員,比如各種打着民用幌子的軍工積累,再比如擴張過程中的各種掠奪。這些都是德軍發展的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