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对于《三国演义》书中诸葛亮吓退司马懿的“空城计”不陌生吧?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裴松之评注三国志里的“郭冲三事”改编而成的。

不过罗贯中改编的更加精彩,比如增加了诸诸葛亮在城头上焚香抚琴,还让4个老兵大开城门,净水泼街清扫卫生,表现出悠然自得的样子。

还说司马懿听到诸葛亮的琴声没有丝毫慌乱的杂音,断定城中有伏兵。因为如果是空城,诸葛亮心理压力大,琴声就会出现颤音。但没有,司马懿这才下令退兵。

尽管罗贯中编有声有色有鼻子有眼,但还是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大家想一想,司马懿带着40万大军人声嘈杂战马嘶鸣,诸葛亮在城头,司马懿在城下,三国时又没有扩音器,诸葛亮的琴声怎么可能传得那么远?又怎么能清晰传到司马懿的耳中?

对于罗贯中这出“空城计”,人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后人不断完善着故事的内容。比如有的地方流传着诸葛亮其实没有抚琴,而是让几个老兵到马圈里收集之前的马粪蛋子,然后用笼屉把马粪蛋子蒸热,蒸热以后散布的城前空旷的地方,再让老兵把附近的草地践踏,造成一种大部队聚集的迹象。

等司马懿到了城下以后,摸了摸马粪蛋子还是热的,又看到附近的草地就像大部队践踏过一样,认为大部队已经赶到并埋伏在城中,司马懿产生了怀疑这才退了兵。

不管怎么说“空城计”在民间流传甚广,都认为诸葛亮是妙施空城计的第一人,其实错了,

早于诸葛亮9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空城计,第一个妙施空城计人的名字叫叔詹。

叔詹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丞相,郑国国君郑文公的弟弟,据说此人有勇有谋。

话说在公元前666年,楚国楚文王之子公子元亲率战车千辆浩浩荡荡攻打郑国。

楚国当时是春秋五霸之一,郑国相对来说要弱小许多,因此楚军势如破竹,攻城掠地直逼郑国国都。

此时郑国君王郑文公慌作一团,国都兵力空虚,大部分军队都调到了前线迎敌了,楚军来的太突然,要想调军队已经来不及了。

(叔詹)

原来公子元把部队分成了两路,一路大部队牵制郑国的主力军,剩下的人马由他亲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郑国国都。

面对强敌丞相叔詹并没有一丝慌乱,他对哥哥郑文公说:“兄长切莫慌乱,吾有一计可退敌兵。”

郑文公像落水之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急忙说:“贤弟快点讲来。”

叔詹:如果这时调动部队已经来不及了,再说前方战事吃紧也不能撤军”。

哥哥打断了弟弟的话:“讲重点,这个我都知道”。

叔詹顿了顿说道:“为今之计赶紧向齐国求援,因为齐国和我们是盟友,说好了谁有难互相帮忙”。

哥哥一听苦笑道:“远水不解近渴,当务之急是火燎眉毛先顾眼,等齐国援军来了咱们早成了公子元的俘虏了。”

讲真郑文公说得不无道理,但叔詹的计谋早已成竹在胸,于是道:“哥哥所言极是,在我们派人求援的同时,我们也别闲着,把城门打开,吩咐所有店铺照常营业”。

郑文公一听就急了:“我们求救兵要坚固城池还来不及,还大门四开,你是不是吓傻了?”

叔詹近前一步伏在哥哥耳边说出了计谋,郑文公将信将疑点了点头。

叔詹吩咐士兵打开城门,店铺照常营业,这番操作让城外的公子元蒙圈了,心说郑国不按常理出牌,不守城池反而大开城门,难道这里边有猫腻?

公子元疑虑重重登高一望,看到城里的店铺都在营业,好像没有战事来临一样,人们没有丝毫的慌乱。

公子元断定这里面埋伏了重兵,因为心里有底才不慌乱,我现在带的兵马少,入城就会被郑文公瓮中捉鳖。

好险哪!公子元擦了擦冷汗,心说你郑文公聪明,我也不傻,我才不上你的当呢。

公子元下令前队变后队后退100里,但在撤退的时候,公子元也用了一个空城计,人马撤了,但是旌旗大帐原地没动,造成一种没撤退的假象。

这咋能唬住叔詹?叔詹是第1个用空城计的人,他登高一望看到公子元大营上空有群鹰盘旋,于是对哥哥说,公子元撤了,哥哥说那怎么大营和旗帜没撤呢?他想用空城计忽悠咱们,如果大营里有人,群鹰不敢低空盘旋,现在我们可以加固城池了,以防万一。

(公子元)

到了第2天,齐国的军队赶到了郑国,此时公子元发觉自己上当了,但是齐国军队已经驻扎在了城里,这次真的有重兵把守了,整个城池固若金汤,公子元再也不敢攻城了,过了两天后就撤兵了。

以上才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空城计,比诸葛亮的空城计早900多年。

文/秉烛读夏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