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姬姓,項氏,名籍,字羽。需要注意的是在秦漢之前,姓和氏是分開的,秦漢以後,姓氏合二爲一。

這就好比孔子不姓孔,秦始皇不姓秦,屈原不姓屈一樣的道理,項羽不姓項姓姬,也有人說項羽姓羋(mi)。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項羽出身貴族豪門,楚國泗水下相人(今江蘇省宿遷人)。

他的叔叔是項梁,項梁是楚國大將,他的爺爺是項燕,也就是被秦始皇手下的“殺人狂”王翦殺害的楚國名將。

楚國被秦國滅亡時,項燕自殺前憤怒詛咒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結果這個詛咒靈驗了。項燕的孫子項羽和劉邦帶領農民起義最終推翻了暴秦。

史書記載項羽身高丈二,力大無窮,據說秦國滅亡後,項羽把秦始皇收集來的全國兵器鑄就的九州寶鼎,一個個拎起來扔到黃河裏了,因此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九州寶鼎。

(項羽舉鼎)

滅秦以後,接下來是“楚漢戰爭”,也就是項羽和劉邦爭天天下。

相比項羽來說劉邦出身低微,其祖上以務農爲生。

傳說劉邦長得不咋地,腿上長了7顆痣,長大以後不好好種田,整天東門竄西家走,賒錢喫花酒,十足的一個無賴混混。

劉邦和項羽相比較,好比是大象和跳蚤,項羽就是大象,劉邦就是跳蚤。

然而大跌眼鏡的是“楚漢相爭”的結果是劉邦奪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這就令人產生了疑惑,項羽出身貴族,各方面都很優秀,據說項羽體恤士兵,愛兵如子,曾親自爲手下端飯,奪天下的應該是項羽纔對。

然而項羽卻留不住人才,許多謀士和將領都跑到劉邦陣營裏去了,項羽爲什麼留不住人才呢?

項羽之所以失敗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項羽的能力比劉邦的能力大許多。比如項羽打仗很勇猛,史書稱“羽之神勇,天下無二”。

楚漢戰爭之初,劉邦沒網絡到人才之前被項羽打得滿地找牙,每打一仗劉邦幾乎都在逃跑中。

到了後來,曾是項羽手下的無名之輩的韓信投奔了劉邦,劉邦慧眼識人才,於是提拔韓信爲三軍“總司令”,韓信最後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設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逼死了項羽。

也就是說曾經自己的手下,反過來逼死了自己,再次發問,項羽爲什麼留不住人才?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切,項羽這個人能力很大,好像天下的事沒有他辦不成,事事親力而爲,不想把事情吩咐給手下來做。

這樣一來,項羽的手下要想做出一點成績很難,沒有機會,何來功勞?哪怕有機會也被項羽搶了風頭。

史書記載,項羽喜歡和手下搶功,從某種角度來看,項羽是一個好的將領,但不是一個出色的元帥。

沒有人比項羽能力大,手下就會灰心喪氣覺得沒有出頭之日,逐漸萌生另謀高就的想法。

另外項羽這個人很吝嗇,這種吝嗇不是表現在物質上,項羽可以把自己喫的肉讓給手下,但是要授予手下官印就不捨得。

史書記載,官印在項羽的手中把玩的都磨去了棱角都捨不得給手下,由此可見,手下要想升遷簡直比登天還難。

而劉邦就不同了,劉邦的性格和項羽正好相反。雖然劉邦文武皆不如項羽,但劉邦善於用人。

劉邦很坦誠地說:“攻城掠陣我不如韓信,我把軍事權交給了韓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我把謀略權交給了張良。保證供給安定後方我不如蕭何,劉邦說我把財政大權和後勤權力交給了蕭何。

(項羽)

最後劉邦說我也不閒着,我協調你們三人之間的關係就行了,看到了吧,這就是一個領導的派頭。

比較而言,項劉二人不同之處就是項羽一個人在前面打仗,而劉邦卻驅使許多人爲他賣命。

講真一個人能力再大也幹不過集體的力量,有道是“孤掌難鳴,餓虎還怕羣狼”。

再者說了,奪天下並不是靠的孔武有力力拔山兮,而是綜合才能的運用。

項羽體恤士兵有高貴的品質,劉邦劣跡斑斑卻能知錯能改,投奔劉邦的人才不會仰視劉邦,容易拉近距離,這樣一來就不會給人太大的壓力,充分發揮出聰明才能。

比如劉邦當初鄙視文人,曾往儒生的帽子裏撒尿,當他認識到儒生的作用和知識的力量後,馬上改正錯誤,態度來了180度的轉彎,對儒生整衣肅然接待。

(劉邦)

項羽則沒有這種知錯就改的品格,項羽總是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居高臨下藐視所有的人才。

再就是項羽曾經放逐了義帝楚懷王熊心,這在手下心中留下了大逆不道和薄情寡義的印象。

所以到後來項羽的優秀人才逐漸被劉邦拉了過去,以上這些註定了項羽的失敗。

文/秉燭讀夏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