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寒食節的日子長達一百多天,最短的也有一個多月,這時間的長度足以證明古人對清明節的重視。

倘若這麼長的“假期”放在今天,相信很多人會樂在其中了。

古人過清明節有非常多種方式,本文將介紹清明節的一些常見的風俗習慣。

祭拜祖先

早期的祭拜從紀念介子推開始,隨着朝代的更迭,人們便不約而同地將這一天定位祭拜祖先的日子,每當到了清明,許多人會來到自己逝去的親人面前,或者齊聚祠堂,在祖先的靈位前點上幾炷香,或在墓碑前祭一些祭品,除除墓碑附近的雜草,有一些講究的人家,還會爲親人燒紙錢。

踏青

清明的到來,也象徵着萬物復甦的日子,春天真正的到來了,大地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樣子,面對此情此景,不少人會攜家帶口去郊外欣賞曼妙的春光,“踏青”二字便應運而生了。

蹴鞠

相信很多人知道,足球的前身,便是蹴鞠,“蹴”字,有用腳擊打、踢、踏的含義,而所謂“鞠”,就是指早期用皮質的布包裹起來,內裏是米糠的圓形球體。

在戰國時期,這種遊戲就已經成爲當時社會里比較流行的娛樂方式,既鍛鍊身體,又能愉悅身心,因此“蹴鞠”這種遊戲習俗便流傳至今。

放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詩描述的正是清明前後的場景,古人認爲,放紙鳶有着放飛追思、驅除不詳、祈佑平安之意,因此到了清明時節,有孩子的人家都會放風箏,一來孩子樂在其中,二來又能討個祥瑞之兆。

蠶花會

古時候,多數農田人家都會從事絲織農耕的事業,有經驗的人知道,清明前後正是桑樹發芽的時節,因此漸漸地便有了一個關於清明時節蠶娘娘會降臨世間的傳說,人們爲了迎接蠶娘娘的到來,便會舉行一系列慶典活動,譬如迎蠶神、祭蠶神等等,祈求蠶娘娘使大地蠶葉豐收。

牽鉤

清明的到來,意味着冬天的結束,春天的到來,經過一個冬天的“休眠”,古人認爲應該適當的出來拉一拉筋骨、通一通脈絡,甩掉冬天帶來的疲乏與睏倦,投入新的一年的勞動,因此“牽鉤”的這個習俗便出現了。

插柳

古人認爲,柳條能辟邪,可以去除身體上的陳年舊疾,給全身帶來新的生機,保持煥發的活力,因此到了清明這一天,河堤旁邊,不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會折一枝柳,戴在頭上,求個平安,同時,柳枝戴在一些年輕女子身上,也成了一道漂亮獨特的風景。

當然,無論人們以什麼樣的形式度過清明這一天,其行動目的的最終指向,還是在表達對親人的追憶和懷念。

參考資料:《中國風俗通史》、《中國民俗史》、《唐詩宋詞鑑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