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生無常,世事變幻如夢,年少乞討的朱元璋可能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能夠成爲開國皇帝,奠定大明三百年江山社稷,秦末亭長劉邦,一介布衣,最後卻能在羣雄逐鹿中一鳴驚人,建立大漢帝國。

同樣的,漢武帝晚年發動巫蠱之變,當時的太子一家因此而喪命,僅僅留下一位襁褓孤兒在獄中孤苦伶仃,誰曾想最後依舊登上了大漢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寶座。

除此之外他上位後還"叛經離道",非但沒有因此而退位,反而還創造出一個盛世——昭宣之治,從階下囚到殿上皇,爲什麼幼年孤苦、離經叛道的的漢宣帝,最後能稱王稱"霸",青史留名?

一:從階下囚到九五之尊的歷程

1:巫蠱之亂,從天堂墮入地獄

漢武帝的一生雖然居功至偉,但是也有抹不去的污點,晚年的漢武帝猜忌之心日益嚴重,稍有不慎朝廷臣子就可能遭受彌天大禍,最後發展到連帝國繼承人都不例外的地步。

當時漢武帝受江充的蠱惑,企圖廢掉太子,不甘心的太子劉據企圖通過兵變的發生剷除江充,最後兵敗身死。據《漢書》當中記載稱:"及巫蠱事起,京師流血,殭屍數萬,太子子父皆敗。"

而在襁褓之中的漢宣帝也成爲太子遺留下最後的血脈,自小在牢獄之中長大,直到漢武帝后來發現真相時,一切都悔之晚矣,只能講漢昭帝重新錄入宗籍。

2:天命所歸,君臨天下

漢宣帝能夠登基爲皇也是一個傳奇,首先漢武帝制定的繼承人漢昭帝雖然在位期間頗有政績,恢復了長時間戰爭破壞的生產生活,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但是漢昭帝卻沒有留下子嗣。

最後霍光從宗室當中選擇了當時的昌邑王爲帝,事實卻是昌邑王並非霍光所想象的那樣好控制,最後聯合太后發動政變廢掉昌邑王,改立漢宣帝爲皇帝。據《漢書》當中記載稱:"後曾孫收養於掖庭,遂登至尊位"。

自從漢宣帝走完了別人一生都不能走完的路,從階下囚到九五之尊的歷程讓許多人感慨不已。然而漢宣帝面對來之不易的皇位並沒有"安分守己"而是做出了一系列"離經叛道"的事情,讓當時的人大喫一驚。

二:"離經叛道"卻最終稱王稱霸的漢宣帝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爲什麼說漢宣帝是"離經叛道"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西漢王朝的統治思想與策略,漢武帝之時,採取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儒家思想納入到官方權威統治思想的範圍,是西漢政府唯一承認的合法思想。

當時儒家一躍成爲主流的思想,使得當時社會上的讀書人紛紛投向儒家,其他學派漸漸的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漢武帝之後的漢昭帝依舊延續其父的做法,獨尊儒術。

據《資治通鑑》當中記載漢昭帝對儒家學說的推崇事蹟稱"朕以眇身獲保宗廟,戰戰慄慄,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誦《保傅傳》、《孝經》、《論語》、《尚書》,未雲有明。"當漢宣帝繼位之後,舉國上下都認爲他會採取和以前帝王相同的做法,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2:叛經離道,霸王之道雜

儒家思想當中一直推崇以王道治國,然而漢宣帝繼位之後並沒有完全依據這一思想來治國理政,而是創造性的提出王霸之道雜之的治理策略,這在當時無疑是平地驚雷,讓當時的人們特別是那些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大臣們看來是一種"離經叛道"的行爲。

據《漢書》當中記載漢宣帝的文化政策稱"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由此可見,漢宣帝時期思想文化的相對自由性。

在政治上漢宣帝也一直貫穿這王霸之道雜之的方針。西漢的情況並沒有像某些人預料的那樣江河日下,反而是欣欣向榮。

3:稱王稱霸,成就昭宣之治

漢宣帝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一系列"叛經離道"的做法之後,西漢王朝的實力似乎是更上一層樓,在思想文化上不復漢武帝時期如此嚴苛,相對寬鬆自由。政治上能臣良吏輩出,民殷國富。

在對外方面漢朝的統治疆域達到了凡日月所照,皆爲漢土的巔峯時期。據《新序》當中記載評價稱:"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爲何漢宣帝能夠實現從階下囚到九五之尊,從"離經叛道"到稱王稱霸的過程呢?

三:命途多舛,離經叛道的漢宣帝爲何能夠稱王稱霸?

1:雖然獨尊儒術,但儒學尚未僵化且影響力未達到巔峯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雖然確立了儒學主流思想的地位,並且經過兩代帝王的經營,儒學的地位也已經逐漸鞏固,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儒家已經達到了壟斷是地位,其他的思想學派依舊活躍在民間之中,百家之人也依舊存在。

不買儒家賬的人也有很多。就連當中的帝王漢宣帝也曾經直言不諱的指出:"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見,當時儒學的影響力雖然有所增強,但是卻達不到左右朝政,輿論天下的地步。

除此之外,儒家在當時遠遠沒有達到後世的僵化地步,他們對於不同的學說依舊能夠採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儒家的包容性還是很強的。儒家當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大同思想,就是吸收了死對頭墨家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而當時的儒家以及能夠採取《荀子》一書當中記載的包容方法"逢衣淺帶,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繆學雜舉"來擴張儒學的影響力,來完善儒家思想。所以漢宣帝採取王霸之道雜之的治國政策才得以順利實行,最後達到稱王稱霸的成就。

2:漢宣帝洞若觀火,才能不俗

漢宣帝能夠達到稱王稱霸的地步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漢宣帝本身的突出才能。從上面對漢宣帝的敘述可知,他幼年時期歷經坎坷,遍識人間炎涼,在鑄就他堅毅性格的同時,對於底層百姓也遠比朝廷之上的百官更加清楚。

據《漢書》當中記載稱:":由仄陋而登至尊,興於閭閻,知民事之艱難。"正是因爲漢宣帝知道大漢帝國現在最需要什麼,不是一味通過儒家的控制百姓的思想,而是要通過政治思想上的變革,靈活的使用這些思想武器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

漢宣帝除了對整個帝國的現狀瞭如指掌之外,他本身的才能在中國古代的帝王當中也是佼佼者。首先,他熬死了權臣霍光,以一種相對平和的方式將帝國大權重新牢牢掌控在手中。

其次他在推崇王霸之道雜之的舉措的同時,依舊承認儒家的正統思想地位,對外強硬,極大的擴張了漢朝的疆域,據《漢書》當中記載評價漢宣帝稱"通經術,有美材,行安而節和。"

同時漢宣帝也是漢朝僅有的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文治武功足現漢宣帝不俗的才能,這些都是漢宣帝能夠稱王稱霸的原因所在。

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皇權至上

雖然當前的許多人對於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詬病不已,但是在封建王朝前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於維護鞏固國家統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當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比較賢明的時候,發揮出了力量是巨大的。

例如漢武帝能夠傾舉國之力和北方的匈奴大戰數十年,爲西漢贏得了百年和平。就和這一制度強大的凝聚力分不開。而漢宣帝爲何如此"叛經離道"卻依舊能夠實現心中王霸之道雜之的策略,難道是當時的儒家既得利益者不想阻止嗎?

漢宣帝能夠強力實現王霸之道雜之,在離經叛道的道路上狂奔,離不開他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力,離不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來支持他心中的報負因此漢宣帝能夠稱王稱霸有其制度根源。

四:結語

幼年孤苦伶仃,遭遇大難,人生無望卻最後能夠登上帝位,君臨天下。離經叛道,王霸並行,逆流而上,卻成就昭宣之治,最終稱王稱霸。

究其原因,在於儒學羽翼未豐且不失包容性,漢昭帝過人的才能與見識以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給他巨大的權力,支持漢昭帝能夠依照自己的想法來打造屬於自己的江山社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