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我國兩大戰機研發巨頭之一,沈飛的衆多研發成果都讓軍迷們敬佩不已。特別是在的殲-11、殲-15、殲-16先後量產服役後,大家一定會好奇,沈飛下一步將會重點攻關哪一個新項目。最近,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的一則公開文件或許給出了答案。根據文件顯示,早在2017年,沈飛就申請了一項名爲“變前掠雙機身佈局”飛機外形設計專利。從資料顯示,這項設計方案所涉及的神祕飛機具有可變前掠翼和雙機體特點。可以說,一旦這項設計成爲現實,沈飛研製的這款新飛機堪稱航空領域的“機器人高達”。

其實從設計理念來說,沈飛似乎一直跳不出“復刻”的框架。比如沈飛研發的殲-11、殲-15、殲-16等,幾乎都是在俄製戰機基礎上仿製和改進研發而成的。當然,在我國開啓五代機研發項目後,沈飛也曾自信滿滿地拿出“雪鴞”方案,但最終卻還是敗給了成飛的殲-20。自此以後,沈飛在新戰機研發上就變得十分謹慎了,自主研發的殲-31也至今沒有確立定位和用途。然而,此次公佈的“變前掠雙機身佈局”飛機外形設計專利,還是讓無數軍迷眼前一亮。不得不說,在戰機結構設計方面,沈飛依然實力超羣。

從專利文件內容來看,這款神祕飛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前掠翼設計。有資深軍迷又會質疑了,這算哪門子創新理念呢?不就是俄製蘇-47“金雕”戰機的標配設計嗎?的確,當年作爲俄羅斯五代戰機的競標項目之一,蘇-47“金雕”一經問世就憑藉獨特的前掠翼設計享譽全球。在這樣的結構設計下,蘇-47能夠以非常出衆的靈敏度進行亞音速飛行。甚至在採用大仰角飛行狀態下,它都能保證出色的機動性。甚至,僅僅是比拼亞音速飛行能力,俄羅斯很多軍事專家都指出,蘇-47要明顯優於蘇-57。

之所以說最終俄羅斯軍方選擇了蘇-57,並不是因爲前掠翼設計不夠優秀,而是因爲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因爲採用這種結構設計的飛機一旦進入超音速飛行狀態,其機翼機構就會出現發散問題,甚至在機動飛行時出現變形解體。因爲存在這樣的安全隱患,蘇-47最終也停留在驗證機階段,無法實現量產。當然,俄羅斯的這種前掠翼設計也給很多國家的設計師帶來了靈感,爲了解決機翼機構的問題,很多研發團隊都在材料強度上大做文章,但成功者寥寥無幾。相對來說,沈飛此次公佈的“變前掠雙機身佈局”方案,主要體現在前掠翼的的靈活調整方面。

因爲在亞音速飛行狀態下,飛機依靠前掠翼狀態可以擁有出衆的機動性優勢。沈飛的這一設計方案保留了這一優勢,同時也讓飛機在超音速飛行狀態中可以將前掠翼往前調整,甚至直接可以收攏到機身之下。在這樣的狀態下,飛機可以縮小翼展從而增大長細比,在超音速飛行中遇到的激波阻力大大降低,既解決了機翼結構發散問題,又能兼顧亞音速和超音速兩種飛行狀態下的機動性優勢。不得不說,這在航空設計領域是一大創舉。

除了可變前掠翼設計之外,沈飛這一設計方案還創新採擁了雙機體設計。從相關圖形資料來看,它與我國現役所有戰機結構截然不同,採用了獨特的揹負式雙體進氣道佈局。其中,兩臺發動機分佈左右兩個雙機體。按照沈飛的資料草圖來看,其中的“前中心體”很有可能就是駕駛艙。一旦飛機進入超音速巡航狀態,兩側機身就會合攏雙翼形成頗具科幻造型的飛梭型氣動外形姿態。這種機體結構的靈活變化,自然讓人想到高達、變形金剛這類電影中出現的情景。

總體來說,沈飛的“變前掠雙機身佈局”距離成熟的設計方案還有不小的差距。不過,從中體現出的一系列設計亮點,也足以看出我國在航空設計領域的前瞻性思維和創意。特別是在取得五代機研發成功之後,目前六代機研發也已經成爲了國際潮流。毫無疑問,沈飛的這些亮點設計,也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六代機展翅高飛的希望。(舍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