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两大战机研发巨头之一,沈飞的众多研发成果都让军迷们敬佩不已。特别是在的歼-11、歼-15、歼-16先后量产服役后,大家一定会好奇,沈飞下一步将会重点攻关哪一个新项目。最近,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一则公开文件或许给出了答案。根据文件显示,早在2017年,沈飞就申请了一项名为“变前掠双机身布局”飞机外形设计专利。从资料显示,这项设计方案所涉及的神秘飞机具有可变前掠翼和双机体特点。可以说,一旦这项设计成为现实,沈飞研制的这款新飞机堪称航空领域的“机器人高达”。

其实从设计理念来说,沈飞似乎一直跳不出“复刻”的框架。比如沈飞研发的歼-11、歼-15、歼-16等,几乎都是在俄制战机基础上仿制和改进研发而成的。当然,在我国开启五代机研发项目后,沈飞也曾自信满满地拿出“雪鸮”方案,但最终却还是败给了成飞的歼-20。自此以后,沈飞在新战机研发上就变得十分谨慎了,自主研发的歼-31也至今没有确立定位和用途。然而,此次公布的“变前掠双机身布局”飞机外形设计专利,还是让无数军迷眼前一亮。不得不说,在战机结构设计方面,沈飞依然实力超群。

从专利文件内容来看,这款神秘飞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前掠翼设计。有资深军迷又会质疑了,这算哪门子创新理念呢?不就是俄制苏-47“金雕”战机的标配设计吗?的确,当年作为俄罗斯五代战机的竞标项目之一,苏-47“金雕”一经问世就凭借独特的前掠翼设计享誉全球。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苏-47能够以非常出众的灵敏度进行亚音速飞行。甚至在采用大仰角飞行状态下,它都能保证出色的机动性。甚至,仅仅是比拼亚音速飞行能力,俄罗斯很多军事专家都指出,苏-47要明显优于苏-57。

之所以说最终俄罗斯军方选择了苏-57,并不是因为前掠翼设计不够优秀,而是因为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因为采用这种结构设计的飞机一旦进入超音速飞行状态,其机翼机构就会出现发散问题,甚至在机动飞行时出现变形解体。因为存在这样的安全隐患,苏-47最终也停留在验证机阶段,无法实现量产。当然,俄罗斯的这种前掠翼设计也给很多国家的设计师带来了灵感,为了解决机翼机构的问题,很多研发团队都在材料强度上大做文章,但成功者寥寥无几。相对来说,沈飞此次公布的“变前掠双机身布局”方案,主要体现在前掠翼的的灵活调整方面。

因为在亚音速飞行状态下,飞机依靠前掠翼状态可以拥有出众的机动性优势。沈飞的这一设计方案保留了这一优势,同时也让飞机在超音速飞行状态中可以将前掠翼往前调整,甚至直接可以收拢到机身之下。在这样的状态下,飞机可以缩小翼展从而增大长细比,在超音速飞行中遇到的激波阻力大大降低,既解决了机翼结构发散问题,又能兼顾亚音速和超音速两种飞行状态下的机动性优势。不得不说,这在航空设计领域是一大创举。

除了可变前掠翼设计之外,沈飞这一设计方案还创新采拥了双机体设计。从相关图形资料来看,它与我国现役所有战机结构截然不同,采用了独特的背负式双体进气道布局。其中,两台发动机分布左右两个双机体。按照沈飞的资料草图来看,其中的“前中心体”很有可能就是驾驶舱。一旦飞机进入超音速巡航状态,两侧机身就会合拢双翼形成颇具科幻造型的飞梭型气动外形姿态。这种机体结构的灵活变化,自然让人想到高达、变形金刚这类电影中出现的情景。

总体来说,沈飞的“变前掠双机身布局”距离成熟的设计方案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从中体现出的一系列设计亮点,也足以看出我国在航空设计领域的前瞻性思维和创意。特别是在取得五代机研发成功之后,目前六代机研发也已经成为了国际潮流。毫无疑问,沈飞的这些亮点设计,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六代机展翅高飞的希望。(舍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