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在林帅和罗荣桓以及刘亚楼的领导下,于1947年夏季对国民党展开攻势。

在夏季攻势第一阶段,我军主要肃清四平周围的国民党部队,这个时候解放军攻城略地,战无不胜,部队士气高涨,林帅认为是时候攻打四平了。

四平是东北地区的枢纽,谁能拿下四平,就等于控制了东北战场的主动权,所以在夏季攻势第二阶段,解放军主要的目的就是拿下四平。在攻打四平之前,主席曾作出指示,表示四平攻坚战很重要,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要有必胜的信念。

主席都亲自对林帅等人做出了指示,足以见得这场攻坚战对于解放军来说影响有多大,然而,胜利的喜悦总是容易冲昏胜利者的头脑,就算是林帅也不例外。

尽管主席十分重视,也对林总等人做出了指示,可是林总还是犯了兵家大忌—轻敌!

守卫四平的人是谁?那是林总的师兄,黄埔一期的学生陈明仁。此人曾被蒋介石称赞为“黄埔一期的一面旗帜”,他不是汤恩伯,胡宗南等人酒囊饭袋,他是真正的军事家,一个称职的军人。

他在防守四平的时候就开始筹备四平的防御攻势了,首先在城外设置障碍,又在城内修筑大量明暗碉堡,每一个碉堡都十分牢固,不仅如此,他还将四平分为五个防备区,中心防备区自己亲自指挥,同时留有三个团作为预备队。

此时在解放军攻打四平前,城内已经有3.5万人了,而林总等人得到的情报却是城内只大约两万人,足足相差一万五人,原本兵力占据优势的解放军在错误情报的误导下,只投入了不足四万人的兵力,这样一来兵力的优势瞬间没了。

实际上在攻打四平之前,邓华曾仔细研究过四平守军的部署,他得出的结论是四平城内绝不止两万守军,很可能是在三万到四万之间,并且还会有大量机枪碉堡,他将自己的意见上报给了林总和刘亚楼等人。

不过在林总看来,邓华似乎有些太过谨慎了,自己的部队连克数十座城池,难道现在会拿不下四平吗?于是他下令按照原计划进攻。

后来的事实证明,邓华的判断是正确的,在没有弄清城内敌人的真实兵力,甚至连一张四平城市图纸都没有的情况下贸然进攻,是十分危险的。6月11日,四平外围据点已经全部被解放军扫平,14日晚上八点,解放军开始全力攻城,最重要的一战终于开始了。

解放军攻势很猛,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打开了缺口,开始进入城内消灭敌人。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缺乏大部队攻城经验的解放军会遭到国民党部队的猛烈攻击。

虽然缺口被打开了,然而狭小的地区一下子拥挤了那么多人,这实在是兵家大忌。国民党见状开始对缺口进行猛烈的炮击,在飞机和大炮的攻击下,解放军损失惨重,一时间又被迫撤回,这样就造成了城内外的部队失去了衔接,很容易给敌方可趁之机。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缺口被打开,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消灭了大量的敌人。此时陈明仁明白自己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再得不到支援,恐怕四平就要失守了。

在战斗最艰难的时候,陈明仁将自己的卫队派上去了,自己在后方手持冲锋枪督战,并且已经留好一把手枪随时准备自杀。

城内的战斗十分激烈,城外的战斗也异常惨烈,双方都明白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只要国军能够顺利达到四平,整个战局就能够扭转,于是外围的国军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开始全力救援四平。

国军连续突破解放军多道阻击线,可是城内的解放军与国军相持不下,这种情况十分危险,一旦让国军完成了包围圈,那么数十万的解放军将会陷入被围歼的危险中。

作为总指挥的林总下达了一个一生都会感到屈辱的命令:撤退。已经毫无退路的陈明仁,突然发现解放军撤退了,欣喜若狂,其实只要解放军再发起一次攻击,哪怕是一次,陈明仁就会自杀了。

四平攻坚战成为了林总一生的痛,此后林总对于城市攻防战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一点在后来攻打长春和锦州的时候有所表现。

后来陈明仁在长沙率领7万多人起义,虽然出现变故只有3万人马跟随,但功劳一样大。起义后,有一次主席请他去家中吃饭,饭桌上主席幽默地说了一句:“林彪打仗不如你哟。”

林总打仗是否真的不如陈明仁,这个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陈明仁的军事指挥才能丝毫不亚于林总,所以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陈明仁成为了国民党投诚将军中为数不多的开国上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