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一個王朝的誕生

昨天寫了,陳橋兵變趙匡胤事先並不知情,然後就有人說我,昧着良心是不是拿了錢了,宋朝都亡了七八百年了,我去拿哪兒錢去呀。

拿錢這種事,人人都想,這個倒是古今中外人性最共通的地方,其實最本質的也不是錢,而是大家都想過上好生活,趨利避害這些是人最核心的本能。

正是這種本能促使着很多事情的發生,比如說陳橋兵變,其實對於陳橋兵變我一直都有一個疑問, 那就是時間問題。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你有沒有想過這是什麼時間,這可是中國的另一項傳統,春節。

就在這一天,七歲的後周皇帝柴宗訓迷迷糊糊的被帶進了大殿,看着非常隆重的意識在他面前上演,他只是做好一個演員,該點頭是點頭,該端坐時端坐,下面的熱鬧跟他無關。

這一天可是春節呀,大家都喜氣洋洋的,只不過朝堂上突然傳來急報,說契丹入侵必須要馬上出兵北上禦敵。

這個時間其實也爲後面的士兵造反做了鋪墊,大家都想跟家人團聚的時候,卻偏偏這個時候,要去出兵大戰,每個人的心裏肯定是一肚子火。

就這樣,正月初三大軍開拔,到了晚上大軍夜宿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就這樣士兵中開始有異動了,因爲白天的時候,有很多人都說看到了兩個太陽。

再加上點檢做天子這樣的讖語一直在軍中流傳,於是有人開始躁動不安,怎麼會看到兩個太陽呢,這不是在胡扯嗎。

人這種動物,極容易被情緒感染,你看個電視劇都能看到哭的稀里嘩啦,況且你還明知那東西是假的,所以當有人說看到兩個太陽困惑不已的時候,慢慢的大家就都信了。

之後軍中就開始傳出了,“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爲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爲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這樣的話,羣情激憤,然後大家去找了趙普和趙匡胤。

是的,他們沒有直接去找趙匡胤,大概是覺的直接去找主帥不妥,所以先去找他兩個最親近的人,之後的事情很順利。

在職業軍人盛行的後周,只要是兵齡超過十年的,就知道這一幕是怎麼回事,當年郭威也是被這樣擁戴成爲皇上的。

喝醉的趙匡胤倉促間被人披上了黃袍,趙匡胤看到情勢如此兇險,也就只好同意做皇帝,這裏不去糾結各種細節來說明,趙匡胤到底是不是被逼或者被迫的,只是說一下,當時的歷史情形下,這種被迫的情況是極容易發生的。

這也就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就算是謊言也是有價值的,一個時代的謊言很能反應那個時代的風貌,這次兵變完全仿照郭威的版本,但千萬不要忘了,郭威差點失去對士兵的控制,因爲他必須要兌現,士兵的願望,回去之後對富饒的開封城劫掠一番。

(29)兵變的動力

相比於趙匡胤自己做皇帝的動力,下面士兵造反的動力更強,至於原因嘛,就是簡單地利益問題,一句奇貨可居就能解釋,他們就是把造反後的新皇上當做是“奇貨”。

這種事情五代很多,以下都是成功的例子:

公元926年,後唐無賴軍士皇甫暉劫持軍將、小校不成,最後又劫持趙在禮。趙在禮“被擁戴”中,成爲後唐叛帥。公元926年,後唐李嗣源“被擁戴”爲帝。公元934年,後唐李從珂“被擁戴”爲帝。公元951年,後周郭威“被擁戴”爲帝。公元960年,趙匡胤“被擁戴”爲帝。

怎麼樣,是不是看的眼花繚亂,失敗的也很多,爲了避免高程流水賬,就不一一例舉了,這就是古人總結的古代時期霍亂的根源,權反在下,下凌上替,禍亂相尋。

有點文縐縐看不懂的話,舉個例子就你明白了,日本愛學中國,就連士兵以下犯上這一點也有點像五代時期的中國。

張作霖被殺完全不符合當時日本軍隊高層和政府高層的意思,純粹是當時下級軍官自作主張乾的,當時的日本首相犬養毅跟張作霖私人關係非常好,還曾經救過張作霖的命,就這都無從知道張作霖要被刺殺的計劃。

更搞笑的是,他很快也被刺殺了,如果你對小日本沒興趣不感冒,那沒關係,乾脆說一個教科書上講過的事情好了,黎元洪被迫當上起義領袖的事情,這可是在課本里學的。

這是板上釘釘的,下級士兵脅迫主帥的事情,理解了這個,再去看趙匡胤當時“固辭不受”,是不是覺的真實性有多了一分呢。

起因其實並不那麼重要,因爲趙匡胤的江山就是欺負孤兒寡母得來的,說這麼多,只是想弄清楚歷史迷霧中,趙匡胤的形象,這直接決定了後面的很多事情。

簡單來說,趙匡胤是個敞亮人兒,他不搞陰謀詭計那一套,跟司馬懿完全是兩種人,按照規矩士兵們進城是要劫掠一番的,要不讓擁戴你幹什麼。

但是太祖的態度和堅決,你們既然擁戴我,就要聽我的,大軍進城秋毫不許犯,這是最基本的,而且還有兩條,這更能看出趙匡胤的智慧和人品,不得殺害後周皇室,不得凌辱後周大臣。

爲什麼要特意說這些,因爲這些都是人性中最卑劣的部分,無論新任君主的人品道德怎麼樣,人羣中總有想要去表忠心的,殺害前皇上和前大臣,是很多人表忠心的手段。

殺了之後,作爲新皇儘管不願意,但是你有沒法明說,趙匡胤自己光明磊落,但也能看到人性的幽暗,所以特意說了這兩條,算是與士兵約法三章。

韓通就是莫名其妙被殺的,前面已經講過,而殺死韓通的王彥升後來太祖皇帝也沒有重用他,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明確的下令禁止殺害後周大臣,不知道有多少類似於王彥升這樣的人,因爲中國從來最不缺的就是投機分子。

比如下面要出場的這個小人物,他幾乎讓趙匡胤坐實了陰謀造反的罪名。

(30)守規矩的皇帝

亂世嘛,那肯定是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這是最基本的底層邏輯,但是也有枝幹上的差別,而且這種差別將來會結出不同的果實。

五代時期,從郭威的後周開始,就已經顯示出新跡象了,郭威搞了一個禪讓,趙匡胤也搞一個,儘管誰都知道江山是拿拳頭得來的,但規矩還是得遵守,儘管你有破壞規矩的能力。

趙匡胤相信詢問了宰相範質禪讓的流程,在此之前作爲後周最後的骨氣,範質曾呵斥趙匡胤,世宗屍骨未寒,你怎麼能做出這種事情來。

很多書籍都記載了,當時趙匡胤痛哭流涕的情形,這裏的苦是太祖的真情流露,可能它真的覺的對不起世宗皇帝,但事已至此,你讓他又能怎麼樣呢。

該禪讓的還是要禪讓的,當程序進行到關鍵時刻,卻突然發現沒有禪讓詔書,正當大家面面相覷的時候,翰林學士陶谷慢慢晃悠悠走了出來,陛下禪讓詔書在此,而其還是皇帝寫好交給微臣的,史稱“出周恭帝禪位詔書於袖中”。

這個趙匡胤能說什麼呢,只能說老子說了太對了,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有時候就算新皇對於投誠的事情不滿,也是無法直接表達的,這就是做皇帝的衆多無奈之一。

宣讀完禪讓詔書,這是後周的最後一份文件,從此後周不復存在,一個嶄新的王朝誕生了,宋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從此拉開了序幕。

可是做了皇帝的趙匡胤一點都不開心,因爲他被一個問題困擾着,如何解決五代以來走馬燈似的換皇帝的情形呢,爲此他又經常喝酒,因爲太祖皇帝愛喝酒是出了名的。

有人會說,喝喝喝,喝酒能解決問題嗎,這場景在市井小民甚至是現在社會都經常會出現,但趙匡胤很神奇,他有力的反駁了這句話,喝酒還真的能解決問題。

下一節,我會給你講一個,跟之前不太一樣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