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忆,最忆是八中。

70年代末80年代初,古黎阳大地上村村有初中,乡乡有高中。县教育局将各高 中 一 一 编号,位于浚县北部的王庄公社高中被命名为浚县第八高级中学。

(老八中的校园墙)

“我们八高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学校,教师队伍齐备,素质很高,学生生员充足,热爱学习。你们是跨世纪的人才,祖国的未来靠你们去创造,王庄的经济靠你们去振兴。希望大家一定要遵守纪律,奋力拼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年近花甲的老校长张鸿儒在1978年8月的新生开学典礼大会上如是说。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赢得了全体与会师生的热烈掌声,激起了几多八中学子的拼搏热情!至今仍常绕我耳,几如当初。

“八高”,成了我们所有八中学子对母校的爱称,“攀高”成了我们每一个八中学子的理想。

可是,在此一个月前,入八中学习并不是我的心愿。

我是一个外乡人,是跟在此地公社当干部的父亲于这一年的正月初五才到王庄初中求学的。长期以来,我孜孜以求的是考上中专或县一中。在这一年的中考时我以230多分在全公社所有考生中名列前茅,但因身体的缘故而被中专和县一中拒之门外。我气极了,暗暗发誓此生非考上大学不可,我就不相信别人能考上我就上不成!

八中张校长是我父亲的好友,闻讯后赶紧到公社我父亲办公室劝我到“八高”学习,说是只要有志气,不一定只有到县一中才能考上大学,“八高”不是每年都有人考上大学吗?

我就是这样听从了老校长的话,赌着一口气来到了八中就学。

谁料想,刚入校,学校安排我到16班学习。而我当时认为当年学校招的两个班中,15班是个好班,16班收的都是次等生。于是我就又怄了气,第二天就没再上学去。老校长又找到公社我父亲办公室对我说:“两个班并没有好坏之分,在哪个班学习都是一样的。再说就是再先进的单位也有落后分子,再后进的地方也有优秀人才呀。下一步摆在你面前的任务是怎样保持第一名的荣誉,为16班为全校争光……”一番殷切的话语,说得我连连点头热泪盈眶。时至今日我仍不能忘记张校长那人称“及时雨”式的身材,那满鬓的苍发,那睿智而诚挚的目光……

八中位于王庄集与北庄之间。东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一年三季常青,冬则白雪皑皑,中间有条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是我们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我与学友们常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南边是公社戏院,一个占地几十亩大的院子,那里林木参天,鸟鸣上下,一向是全公社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西南方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水塘,雨季蓄水颇多,是我们“到中流击水”经受风浪考验的地方;西边隔一个大操场和一条直通王庄集与机械厂的大路,便是我上了半年刚从那儿毕业的王庄集初中了;正北方还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西北不远处是王庄机械厂和有名的王庄酒厂,车床边,酿酒间,都曾留下了我们学工的足迹……

(老八中教学楼)

八中坐北朝南,校园很大,共有四排房舍。东边前三排是教师办公室及伙房,西边前三排是教室实验室,好像还有女生寝室,最北边一大排既有教师办公室也有教室。房舍一律坐北朝南,一排房屋一排树,煞是齐整。行列之间植有花草,每当盛时,叶儿翠,花儿红,蜂儿闹,蝶儿舞,晨有书声琅琅,夜则笔声沙沙。这里的领导、师生,尽管年龄有别性情各异,但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则同心,志则同志。人处其间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舒畅何等的幸福啊!这样的学府怎能不令人长记心间呢?

(老八中食堂)

我永远也忘不了老校长在每周例会时的谆谆教诲,忘不了班主任张文友老师那慈母般的体贴关怀,忘不了数学老师陈顺照那长者风范和幽默风趣,忘不了语文王老师身怀六甲仍然坚持授课耐心辅导的感人情景,忘不了年轻貌美的李老师刘老师每逢我们恶作剧时那既恼又爱且羞的情态,忘不了张连忠同学赠我以《英语九百句》时那充满友爱的诚挚目光,更忘不了老校长及继任的袁三洋、董家盈校长对我的迷途指津——

八中一年的求学生涯中,也许是由于父亲交际甚广恩泽于我的缘故,也许是由于我身残而使人怜爱的缘故,也许是由于我成绩优异而深受老师垂青的缘故,也许是由于老师们强烈的责任心的缘故,我曾在这里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提携点拨,强记ABC,大战XYZ,神交藤野先生,广游理化迷宫,重梦开元盛世,遥望桂林山水,苦研剩余价值,深究血管神经。文理各科全面发展,历次考试常占鳌头,并提前一年学完了高二课程,作为练兵式参加了七九年高考,成绩颇佳,但终因身体缘故而未能“跃过龙门”。我懊恼极了,沮丧极了,一连两天不吃不喝不说也不动,徘徊于“阴阳道”间。正是他们,和我父亲一起,给我讲保尔的故事,说吴老的业绩,帮我重新扬起了生命之帆,并定下了今后的人生之路——主攻文科和英语、生物,自学医学,能考学就考学(实际上这纯是为了安慰我),不能考学就行医。范仲淹那句“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名言,我就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条道路的确定是完全正确的,并将使我终生受用不尽。你说我怎么能把他们忘怀呢?怎能不长忆八中呢?

可惜的是,一年的八中生活转瞬之间就逝去了。一年之后,因父亲工作调动,我转到了三中(新镇高中)继续求学,此后又先后到浚县卫校、浚县人民医院学医,回庄头执教,赴安阳师专进修,眼下又在东中任课,育人之余尚能以医术活人,一系列成就的取得何尝不是八中一年的赐予呢?但令人遗憾的是自1979年8月以来,十七年了,竟然一次也未曾再到八中,更未曾如老校长所说为八中争光!至今想来是多么的令人不安啊!

后来,听说八中被撤销,改为王庄乡第一初级中学,不再设高中班,我曾深深地为之痛惜;后又听说老八中改制后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成绩斐然,人才辈出,为当地经济的崛起文化的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也有不少“老八中”们的功劳,我心中则是多么的欣慰啊!再后来又听说老八中盖起了教学大楼,学校面貌彻底改观,成为当地一大胜景,我又是多么的为今日的“八中”学子深感幸运啊!啊!我的八中,我们八中后来的学子们,只要我们长记“逝者如斯夫,东流至海,光阴似箭,少年读书应惜时;何有于我哉?蟾宫折桂,经纶满腹,吾辈处世须思后”的良训,只要我们永远坚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虽九死犹未悔”的毅力去进取去开拓,我坚信我们八中一定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

啊,八中!我日日夜夜魂牵梦绕着的八中!十七年来,你的异乡学子,你当年的人弃己取的残疾学子,你当年的既曾雄心勃勃也曾灰心至极终又冷静淡泊的异乡残疾学子,在几经坎坷、劫后余生之后终于能用当年从你那里得到的奇妙手指服务于民了。我的八中,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们,让我们都为之欣慰吧——这毕竟曾是那时我们共同的心愿!同时,我也在这百里之遥的东中,为你——八中,我亲爱的母校,我心中的圣地,深深地祈祷、祝福!

(作者:李春社 写于1996年4月16日夜12:35分的东郭村农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