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喜歡把酒言歡,書中也就有了很多酒店,我們也看到很多酒局,還引出很多故事,比如黑旋風李逵在琵琶樓喫酒引出了與浪裏白條張順對陣的故事等等。

書中的酒店是消息最靈通的地方,三教九流聚集之地,而梁山泊山寨的酒店還擔負着打探消息的重任。

好漢們大多是江湖粗人,酒局沒有太多講究,酒只要不是太次便好,菜只要有牛羊雞肉便足,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酒桌之上容易吹牛皮,水滸好漢則不同,他們喝得再多,也只是講述江湖見聞以及自己的豪傑事,吹牛極少。

他們不需要吹牛,敢說敢幹,視律法於無物,況且江湖事傳的快,都也知根知底,吹牛隻會被鄙視。

有一位好漢倒是例外,常常被大家認爲喜歡吹牛。

這位好漢姓黃,名信。

上山之前是青州兵馬都監,武藝高強,威鎮青州,還有一位很牛的師父原青州指揮司統制霹靂火秦明。

在他管轄的青州地面,強人草寇出沒,有三座惡山,一是清風山,二是二龍山,三是桃花山。

黃信曾言,要捉盡三山人馬,因而有了“鎮三山”的綽號。

很顯然,以黃信的實力,不可能做到,“三山”聚集十二位頭領,分別是清風山的錦毛虎燕順、矮腳虎王英、白麪郎君鄭天壽;二龍山的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青面獸楊志、金眼彪施恩、操刀鬼曹正、菜園子張青、母夜叉孫二孃;桃花山的打虎將李忠、小霸王周通。

別說黃信,就算是宋江落草時的梁山泊都不一定能捉盡三山人馬。

所以說,黃信吹牛了,還是很大的牛皮,一頭一頭的牛被黃信吹上了天,那場景,想想都可樂。

如此喜歡吹牛,落草梁山泊之後也沒有功勞,就像消失一樣的黃信,大聚義排名卻排在第38位,地煞星員第二,有與神機軍師朱武一同統領地煞星的意思。

難道是沾了師父秦明的光?

沾了,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黃信一人,獨佔梁山泊好漢“三最”。

一、最擅利用資源

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讓很多年輕人明白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有多麼重要。

在只有基本工資,甚至沒有工資可拿的情況下,那些有車貸、房貸、其他貸款,且存款寥寥無幾的年輕人的日子很艱難。

沒有貸款,或者只有極少貸款,有較多存款的人,日子都說得過去。

錢就是“糧”,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啊。

有和沒有的人,很多並非收入差距甚大,而是沒有做好理財,不懂合理支配收入。

這跟一個人不懂利用手裏的資源以及處處浪費資源一樣,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病關索楊雄是梁山泊好漢裏最不會利用資源的人,他的堂兄弟是知府,而他僅僅是薊州兩院押獄兼充市曹行刑劊子,沒能充分合理合法的利用好資源,混的極差,就連當地的兵痞都敢欺負他,一個小和尚都敢給他戴綠帽子,悲哀至極。

黃信就不同了,他最懂利用資源。

他武藝高強,師父秦明武藝高強,背後有強大的朝廷。

正是這三點,才讓他說出了那句捉盡三山賊人的話。

這句話不是吹牛,而是事實。

以黃信和秦明的實力,做不到,但朝廷可以。

假如朝廷下旨剿匪,青州知府會調動所有官兵,都監黃信會成爲主將,或者他的師父秦明是主將,他是副將。

幾萬人馬圍山攻山,只圍不攻都能困死賊人,三山地勢再怎麼佔優,頭領們武藝再高,也會成爲官兵們的刀下亡魂。

那個時候,還有人說黃信吹牛嗎?

沒有了。

所以,“鎮三山”靠的不是黃信自己,也不是他師父,而是強大的官府。

從大的格局去看,黃信所言非虛,一點都不吹牛,只是實現的時間不確定。

正因黃信懂得利用資源,纔有了那麼大的名氣,比《水滸傳》裏的其他都監都要有名。

一百單八人中朝廷軍官不少,但有此高情商的只有黃信,情商智商雙高之人。

除此之外,他與清風寨劉知寨計擒小李廣花榮一事,也是他雙高的證明。

黃信上山之後沒有立功,這是因他的性格所致,下山的機會多,但從不搶功。

他這樣的人,只要有機會,就會脫穎而出,而宋江給他高排名,就是看中他的潛力,在最需要的時候派他做最適合的事,當奇兵。

二、最會搞宣傳攻勢

青州地面山賊多,但治安並沒有那麼遭。

一是因清風寨有武知寨小李廣花榮,二是因青州有武藝高強的指揮司統制秦明和兵馬都監黃信。

青州的山賊實力也不弱,但他們從不與官府正面較量,都是靠山喫山靠水喫水。

黃信想捉盡三山山賊,需要青州知府下決心,需要朝廷下決心。

所以,暫時辦不到。

爲老百姓少受騷擾,黃信只能靠宣傳攻勢,說出“捉盡三山賊人”的話,便是如此。

這句話,對二龍山寶珠寺的頭領們起不到震懾作用,只能震懾桃花山和清風山。

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桃清二山的頭領們只敢在山下活動,小霸王周通下山也只是到村裏討進奉(進獻的財物),從不敢殺人放火,搶個媳婦,還要給鉅額彩禮。

至於二龍山,他們有實力與官府抗衡,但魯智深、楊志、武松、施恩都曾在官場,深知老百姓的不易,所以不主動打城擾民,也不騷擾附近村莊,只在周邊劫掠過往商客等。

假如沒有黃信的宣傳攻勢起到的震懾,三山非把青州攪翻天不可,官軍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

一句造勢的話,震懾倆山頭,這話的威力真是太大了。

宋江不重功勞,給他高排名,也是想在關鍵時刻用黃信出其不意。

他的能力,配得起排名,若是功勞再多一些,進天罡星列都沒問題。

三、最會找靠山

找靠山,需要有個合理的理由,“靠山”不隨便搭理上門請求幫忙的人。

能成爲“靠山”的人,非富即貴。

所以,有一個時期,找靠山往往拿孩子說事兒,比如讓孩子認乾爹拉近關係。

這件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書生記得讀中學的時候,常聽同學說起誰誰誰是自己的乾爹等,而那些人都是當地有名的人,有官也有商。

在古代,這種事更是常見,我們讀史書,常常看到“義父”、“義子”等等。

《水滸傳》裏也有乾爹,高俅的兒子高衙內不是親生,本是高俅的叔伯弟兄,非要死氣白咧的做高俅的義子。

他找乾爹,不是爲了當官,而是爲了享受,所以整天欺男霸女。

除去幹爹,《水滸傳》裏還有一種找靠山的手段,拜師。

梁山泊一百單八人,師徒有近十對。

符合師父是靠山的有四對,分別是:宋江與孔家兄弟,林沖與曹正,秦明與黃信,李雲與朱富。

這幾個爲徒弟的人,都是一個路數,通過拜師找靠山。

從表面上看,最成功的是孔家兄弟,可他們是民,並且當時也不知道宋江會落草後招安,當時拜師更多的是敬佩宋江的忠義。

曹正和朱富,與自己的師父不是一個階層,這種拜師巴結的成分太多,所以林沖和李雲也不怎麼重視徒弟,只是有個名。

黃信最爲成功,他是都監,師父是統制,一個階層,官職高低的問題,還同在青州。

黃信拜師,屬於找靠山,也算巴結,但都不明顯,更像是武藝方面敬佩秦明而拜師。

他倆何時是師徒,黃信有沒有受到秦明提攜,這點不清楚,單從描寫來看,秦明沒有提攜黃信,只是平時愛護和幫助,真要提攜過,施耐庵不會不提。

黃信找靠山,不令人厭,有種自然而然的感覺,還能隨時幫到自己。

所以說,黃信最會找靠山。

結語:

黃信的“三最”,梁山泊獨一份,就像楊雄的浪費資源和孫立的窩囊一樣,沒人做到。

以他智商與情商雙高,以及與秦明的特殊關係來看,宋江不給他高排名都不合適。

雖說黃信立功不多,與其他好漢關係也不怎麼好,但能力和才華相較排在他後面的好漢要強一些。

黃信最終結局不錯,授武奕郎兼諸路都統領,仍任青州。

史上評論家對他的評價也不錯,袁無涯稱其“有智略”,李卓吾說“如黃信者,真可人也,用得用得”。

“捉盡三人賊人”,不是吹牛,也不是施耐庵的一大敗筆,而是黃信有能力做到,他是都監,有強大的朝廷做後盾。

找靠山,很多時候令人厭惡,甚至被罵無恥。

但是,有能力沒機會的朋友,能找還是找一下。

爲施展自己的才華,彎下腰沒關係,別狐假虎威做壞事就好,這類人也沒那麼令人厭,誰不想發達呢。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互聯網,很難覈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