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投資者不僅有Robinhood和Tiktok。

說起千禧一代投資者,你可能會想到通過Tiktok等社交媒體分發投資建議的業餘投資人羣體,如Vincent Iantomasi。在18歲說唱歌星Lil Mosey“Blueberry Faygo”輕柔的音樂背景下,Iantomasi先生告訴投資者們,大舉買入SPXL這隻槓桿ETF基金可獲得可觀回報。你還可能會想到另一個社交媒體Reddit論壇上“r/wallstreetbets”的用戶,他們通過發佈自己在Robinhood投資APP的交易截圖,自曝把全部積蓄押寶在特斯拉臨近交割期的衍生品上。

年輕投資者在疫情期間已臭名遠揚。隨着市場大幅上漲,這些如初生牛犢的賭徒們通過手機瘋狂開展日間交易。然而,穿過這些亂象,意義深遠的投資資產所有權轉移浪潮已經來臨。

千禧一代(Millennials,一般指1981—1996年間出生)的財富在總財富中佔比很小,如在美國只佔7%,這比嬰兒潮一代(Baby-boomers)在同樣年齡擁有社會財富的26%相去甚遠。但是儲蓄和財產繼承將使千禧一代財富迅速增長,科技和養老金政策的變化將使他們比父母輩更好地掌控自身資產,這對於投資公司和市場的影響日益明朗。

年輕人通過繼承或工作賺錢取得財富。在美國,千禧一代已超全部勞動力的三分之一,並從2016年起佔比居首位,雖然有一些還在受教育。美銀美林認爲,2015-2030年間,隨着更多的千禧一代開始工作並不斷成長,其賺錢能力將提升近四分之三。

財產繼承的財富流入將加速。在多數富裕國家,嬰兒潮一代及其孩子們,很多是千禧一代,在人口結構中佔比最高。在美國,每過五年,都有1.3萬億美元可投資資產,約5%的股票市值,被遺留給下一代。2036—2040年,隨着嬰兒潮一代人不斷去世,財富轉移的速度有可能加倍。研究機構Cerulli Associates認爲,到2042年,千禧一代將繼承22萬億美元的資產。

千禧一代的投資行爲與其父母輩存在顯著差異。兩股力量將使他們尋求對資產更大的控制權:養老金變革和科技進步。

首先看養老金。1970年以前,大多養老金計劃都是收益確定型(Defined-benefit),受益人根據其最終工資水平取得固定收益,且無法決定自身份額的投資方向。1978年,美國的收入法案創立了401(K)計劃,這是一種繳費確定型(Defined-contribution)計劃,參與者在投資方向上有更多控制權。1995年開始,繳費確定型的養老金計劃就已經超過了收益確定型。投資公司以前要競爭獲取一家公司的養老金池子的管理權,現在則一般只能作爲該公司員工能夠選擇的諸多管理人之一。

即便是在獲得了養老金控制權以後,千禧一代仍然藉助科技直接投資於股票和債券。當嬰兒潮一代開始儲蓄時,一些投資公司通過提供高費率的共同基金產品逐步做大。但電子化交易使直接買賣證券變得更高效、更便宜。同樣是在證券交易所投資100美元,在1975年需要6美元成本,現在已下降到千分之一美分。

2019年,隨着引領零交易佣金風潮的Robinhood平臺的興起,Charles Schwab、E*Trade、Fidelity和TD Ameritrade四大證券零售平臺也把佣金降到了零。伴隨智能手機長大的一代人認爲APP和實力雄厚的證券經紀商並無分別。

同樣的事情,同樣正在中國發生。根據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合支付寶發佈的《2020國人理財趨勢報告》顯示,比起父母輩,“90後”更願意把雞蛋放進不同的籃子裏;同時,剛剛興起的智能投顧用戶中,超一半是“90後”,且持倉普遍較高。報告還顯示,投資人羣呈現年輕化趨勢。由於支付寶降低了理財門檻,平臺上年輕用戶佔比較高,35歲以下用戶接近六成。

最近,即將到來的螞蟻集團上市成爲全球資本市場關注的一件大事,這是今年全球最大規模的IPO。有評論人士指出,螞蟻集團利用技術手段和它擁有的大數據,讓更多年輕人和下沉人羣,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

放眼美國,金融科技公司同樣努力在將這股風潮變現。Robinhood平臺也許很吸引眼球,但千禧一代同樣熱衷於選擇其他數據服務。例如,“Robo-advisers”就能夠根據客戶年齡和風險偏好,自動將資產投資於低風險指數基金,並收取很低費用。

根據資產管理人BlackRock的研究成果,對於瞭解這類服務的千禧一代,有五分之四的人樂於使用。通過Betterment和Wealthfront(兩家機器人諮詢初創企業)投資的財富價值合計400億美元,與Robinhood規模相近。

據Betterment創始人Jon Stein介紹,儘管有一些年紀大的客戶,該公司客戶平均年齡僅爲35歲。Robinhood不披露其平臺所持資產規模,但研究機構JMP Securities分析,該平臺賬戶一般平均規模在1000—5000美元之間,1300萬個賬戶的總資產規模在130—650億美元之間。

有些反應遲緩的機構正在努力追趕。2019年,摩根士丹利買下了Solium,該公司爲科技工作者管理分階段成熟的股票期權,期待有朝一日他們會變成富裕客戶。其他一些機構則更悲觀。諮詢公司埃森哲調查問卷顯示,多數財富管理人將會在客戶財產繼承期間失去三分之一的財富規模,競爭者會爭奪他們的客戶,也會帶走業務。

千禧一代的目標是什麼呢?諮詢公司德勤指出,87%的人認爲公司是否成功不應僅通過財務表現來衡量,並按此想法付諸行動。

摩根士丹利發現,如果認爲一家公司的行爲在環境或社會方面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年紀更大的人相比,35歲以下的人有雙倍的可能會賣掉其股票。當然,千禧一代在承受孩子和按揭壓力時可能會變得更現實。但作爲在10年左右時間經歷兩次經濟危機的一代人,他們可能會想要撼動股東資本主義。曾經成爲2020年笑柄的千禧一代投資者將最終改變資產管理人的工作方式,也許還會改變經濟的運行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