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才刚刚从令人沉痛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一切都还是等待振兴的模样。为了能够刺激经济发展,解决百姓们的生活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就应势而生。1951年,中国银行将在农村的网点改为农村信用社,并且颁布了相关的入社规定。

当时,农村信用社就是大家的小银行,每个人都可以缴纳股金入社。不过,想要入社,每一户至少要缴纳一股,以当时的购买力换算,一股大约是25斤小米。入社之后,社员们可以贷款和分红,不过当时规定分红所得不能超过一年的存款利息,也不能超过利润的20%,大家自负盈亏。

那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入社的将来会是什么样,都是是怀着热情和好奇心去买一股试试看,毕竟20多斤小米的钱对于很多人家来说还得攒那么些日子。等到1957年,可以分红的额度调到了利润的40%,再加上大家的生活也渐渐变得好了起来,人们都纷纷攒钱加入了农村信用社。

凡是加入农村信用社的都会有一份股金证,如果想撤资,就可以凭着这份证明去银行兑换金钱。但是上世纪发生过很多事情,信用社的政策也一直在变,50年代的一份股金证在现在还能够换钱吗?又能够换多少钱呢?

2019年,来自黑龙江大庆的张凤江就拿着一份6元钱的股金证去了银行询问。不过这份股金证并不是张凤江的,而是他叔叔的。1957年,他叔叔咬了咬牙,攒出了6元钱交了股金入社。

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6块钱可是大钱。当时的物价都是以分来计算的,比如油条烧饼大约是3分钱一个,大米则是1毛5分2一斤,更何况当时的人们都舍不得吃白花花的大米,很多人家里都是用大米混着糙米过日子,肉也只会在过年的时候才吃得上。

张凤江说,那个年代的日子过得很苦,人人节俭着过日子,6块钱可以够一家人吃好几个月了。后来,他叔叔的妻儿都先叔叔一步离世,老人家没有依靠,就上张凤江这养老,离世之后,给张凤江留下了这份股金证。

张凤江和他的叔叔生前都没太将这份股金证当回事,都以为新时代已经来临,股金证也没什么用了。直到张凤江某一天突然从旧物的旮旯里发现了这份股金证,心中对这个几十年前的老物件产生了好奇。

即使腿脚不便,他还是亲自去银行跑了一趟,当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股金证的效力仍然还在时,张凤江内心惊喜不已。但是工作人员经过一番计算和校验,告诉他,只能兑换到17元3毛9厘。

张凤江心里还是有点小失落,毕竟当时的6元放到现在,可不止17块这么点钱。他没有选择兑换,而是又小心翼翼地将股金证收了起来,决定一直保存下来。

从更深的角度看,这份股金证的历史价值早已远远超过了兑换的金钱本身,它见证了我国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是中国从贫困到富强的证明,也是当时百姓们为了祖国的繁荣人人都贡献出了一份力量的“荣誉证书”。

为何会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何会搞集体公社?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但是有些知识确实你不得不掌握的经济常识。《经济常识一本通》这本书就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向人们解释了税务、银行、储蓄等一系列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而且,这本书目前正在搞活动,原价市场115现在只需要65块钱,真的非常便宜,绝对良心推荐。点击下面链接可以直接购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