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衆號“京師心理大學堂” (ID: bnupsychology)

作者 | 蒼然

美工 |雪今金

編輯 | 木舟 湘蓉

你的拖延是後天習得的——爲了逃避責任、逃避開始或完成任務,你通過慢慢習得將拖延作爲一種生活方式。

DDL前兩小時,朋友一邊慢吞吞地戳着鍵盤,“慈愛”地盯着近乎空白的word文檔,一邊跟學堂君閒聊自家老媽:“在家的時候經常聽到老爸唸叨着老媽去洗碗,老媽一邊刷着手機,一邊說着‘馬上就來’。然而第二天,水槽中仍然堆滿了未洗的碗筷。之後老爸催催催,老媽拖拖拖,直到家裏沒有可使用的碗筷,或老爸無奈自己動手。”

朋友皺眉敲打着鍵盤,又道:“老媽每次延遲刷碗的樣子,像極了看着DDL列表無動於衷的我。想想老媽吧,這一定不是我在拖延,而是遺傳讓我拖延!”

在諸多媒體甚至一些學者的渲染下,越來越多的人像學堂君的朋友一樣相信着拖延的“先天論”,認爲自己是“天生的拖延者”——

“該上交的報告我又沒寫完,好頭禿啊……可能是因爲爸媽把拖延基因遺傳給我了叭。”“該做家務了?不,再讓我刷會兒劇!爸媽以及七大姑八大姨做家務都拖呢,這可能是家族傳統。”做不完作業的“熊孩子”開始用“遺傳”來武裝自己,完不成任務的“拖大人”開始用“基因”勸說自己心安理得地拖延。

但學堂君要在一開始就終結這種看法:這不是真的。

你不是天生的拖延者,你並非像自己所想的那樣因爲繼承了父母的“劣質基因”而拖延。相反,你的拖延是後天習得的——爲了逃避責任、逃避開始或完成任務,你通過慢慢習得將拖延作爲一種生活方式。

遺傳好累,不想背鍋 | 似乎不存在的拖延遺傳

毫無疑問,遺傳是人們諸多行爲的重要解釋因素之一。但是,倘若你心存僥倖,想要用遺傳來解釋拖延,那作爲此次“背鍋俠”的遺傳可要哭着找你討要精神損失費了。

很早的時候,研究者便對拖延是否能夠遺傳進行了探索。Ferrari等人讓父母和子女分別報告自己做某些事情時的拖延程度,他們發現,父母和子女報告的拖延程度之間並不相關。

後來,爲了進一步探究基因的作用,Gustavon和Mikake比較了同卵雙胞胎的拖延傾向,發現在同卵雙胞胎中,只有不到50%的共同變異可以用遺傳來解釋。這樣來看,在拖延的時候,遺傳其實並沒有如你想象中的那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以說,不要再責怪爸爸媽媽傳遞“拖延基因”了~遺傳真的好累,它不想背鍋!

父母完全免責?|家庭環境對拖延的影響

在上面我們提到,我們不是天生的拖延者,在遺傳方面,父母已經甩掉了揹負多年的鍋。如果不是由於先天,那我們的拖延是如何而來的呢?我們再從後天的家庭環境來看看父母對子女的拖延是否可以完全免責叭。

Ferrari和Olivette從家庭內部探討了拖延的起源。他們首先針對決策拖延進行了探究。在決策活動中,拖延往往表現爲對A或B選項的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研究者想要探究父母養育方式對女性猶豫傾向的影響。結果發現,報告了猶豫的女性,同樣報告了控制性的、要求嚴格的家庭環境。後來,研究者又將結果擴展到了更普遍的行爲拖延上,發現對女性來說,具有嚴肅對待規則的專制父母,容易產生拖延傾向。

這些都說明,父母採取較爲專制嚴格的養育方式,更容易讓女兒產生拖延傾向。小時候常被管控不許幹這、不許幹那且被迫服從的鋼琴小公主,如果有一天被父母要求必須在一場非常難的鋼琴比賽中奪得第一名,在準備鋼琴比賽的過程中,她非常容易因爲害怕失敗後遭到父母嚴厲批評,從而拖延不去練琴。

那麼,究竟是父親的影響更大,還是母親的影響更大呢?

或許有人猜測:母親!因爲弗洛伊德通常把一切都歸咎於母親。

而學堂君要說:媽媽,這一次你可以好好鬆一口氣啦。

研究表明,父親更容易促進子女成爲拖延者。特別是,當父親專制、冷漠而苛求,父子關係矛盾而疏遠時,孩子會更容易拖延。也就是說,鋼琴小公主的背後站着一位嚴格要求甚至可能有些專制的爸爸,如果她並不喜歡鋼琴,但出於爸爸的要求不能反抗,爲了保持一定的獨立性,鋼琴小公主只能選擇拖延練琴。當然,這可能會讓爸爸更加生氣,進而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在這種嚴格、專制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下,當拖延者遇到困難時,相較於家人,他們更願意向朋友伸出乞求幫助的雙手。如果你是一個拖延者,恰巧正面臨着失業的壓力、感情的創傷,或者像鋼琴小公主一樣,面對着比賽的失敗,你的朋友可能會爲你感到難過,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一個愛的抱抱作爲安慰。

而你的家人,由於聽了你太多太多關於“拖延造成麻煩”的抱怨,耳朵都已經起繭子了,他們可能會說:“你怎麼又這樣啊!”但委屈的我們此時只想要個愛的抱抱,並不想聽到這些指責。

總結來說,家庭環境影響着我們的拖延行爲。也就是說,對於我們的拖延行爲,父母是否拖延洗碗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拖延洗碗的父母是如何教養我們的。

我是一個拖延者嗎?我該怎樣擺脫拖延?

要看的課本一頁未動,甲方催促的微信消息收到了一條又一條,好不容易將黏在綜藝節目上的目光移開,發現時間太晚,發來短信的快遞只能滯留明天再取……

擁有這些“症狀”的你,就一定是一個拖延者嗎?

Tibbett和Ferrari爲我們提供了拖延者身份的兩個形成因素:

1。 決策拖延中的猶豫不決:到底買藍色筆袋還是紅色筆袋好呢?這個紫色的看起來也挺不錯?……10分鐘後……那個綠色的也好清爽!到底買哪個好呢?

2。 對教育、職業和財務狀況的後悔:“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看劇追番可以使我快樂,眼不見心不煩令我擺脫焦慮,行動遲緩留給我有藉口的退路;我不知道拖延讓我在DDL臨近時如此痛苦,錯過了投遞簡歷讓我在畢業季茫然無措,昨天想買但手懶沒買的基金今天突然飄紅更顯我的錢包空空……”ta嗚咽着,留下了悔恨的淚水。

回憶一下自己曾經的猶豫不決與後悔,它們是如江海般浩淼,還是如陽光下的水珠般零星?當然,學堂君相信,可能有人會在看到這裏時想:我先收藏,以後再來回憶判斷~(然後就無下文了~)

作爲拖延者或存在拖延傾向的人,我們只能這樣被拖延的菟絲花緊緊纏繞嗎?

當然不是!

你之所以是你,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你學習了一些東西,比如拖延,所以你同樣可以學會遺忘已經學過的東西,雖然這可能非常具有挑戰性。選擇戰勝拖延,意味着走上一條艱難的道路,但要相信,“舊瓶仍然可以裝新酒”。在面對拖延的溫柔鄉時,不要給自己找藉口(特別是“爸爸媽媽將拖延遺傳給了我”!),要堅信改變是可能的。必要時,可以和同伴互幫互助,比如監督完成列好的計劃表,相約一起打卡跑步。

畢竟,你不是唯一一個拖延者啊。

好巧,我也是呢。

學堂君的老媽經常用一句話來爲她的拖延和懶惰狡辯:“懶惰媽媽勤快孩子。”但事實上,我倆常常一起喫過晚飯摸着肚子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而洗碗池裏躺着她要洗的碗筷,電腦屏幕上安靜地閃爍着我的作業。雖然基因可能沒有在我倆的拖延一致性上起作用,但家庭氛圍十分顯然地影響了我。言傳身教中,老媽的三句箴言讓我銘記在心:急啥啊,慢慢來,不是還有明天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