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史上,蘇軾和秦觀是一對很有意思的師徒,老師蘇軾是豪放派詞人,徒弟秦觀卻是婉約派的詞人,據野史記載蘇軾的妹妹蘇小妹幼時曾三戲秦觀,最後還嫁給秦觀,秦觀也就是蘇軾的妹夫了。根據詩人生平記載,蘇軾天生樂觀,一生中多次遭受貶謫,可無論被貶何地,他到哪裏總是能結交新的朋友,發現和創意新的美食,我們知道歷史流傳下來的東坡肉,便是蘇軾發明的美食,而他的徒弟秦觀,在遭受貶謫後,卻不如蘇軾一樣樂觀。

秦觀幼時便聰穎多慧,學識淵博,成人之後,隻身前往拜謁蘇軾門下,經蘇軾舉薦入仕途,前半生仕途順利,後來遭到貶黜。他的詞多是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後期主要由於被貶遠地,思念家鄉爲主。他在詞作上名望可能不及師父蘇軾厲害,但秦觀有一首詞就盡顯他的功底很深厚,便是這首《如夢令》。

如夢令宋 秦觀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結合這首詞的背景,當時詞人秦觀被朝廷貶到遙遠的荒地,而且是一貶再貶,一次比一次荒涼偏僻,全詩雖是寫春日美景,卻處處透漏着詩人的淒涼心情。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描寫了一幅入眼前便是花紅柳綠,鶯歌燕舞,一片春景的景象。此時歡快的鶯鳥正在用嘴啄泥築巢,燕子從平靜的湖面上飛過,尾巴處的翅膀點動湖面蕩起微微波浪,彷彿湖面起了綠色的皺紋,到處都透露着一片美麗祥和的春景。

然而詞的第二句“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話鋒一轉,寫到詩人自身。在這句詞中反透露着淒涼,詞人手執玉笙,手尖冰徹,玉笙也冰涼,這種情況下吹出的調子自然不會溫暖如春,反而更增淒涼,而且玉笙聲彷彿哪裏哪裏就是一片冰涼。

“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詞人拿人和河邊的綠楊柳樹做對比,側面突出了詞人此時因遭受貶黜,身邊沒有一個朋友親人的陪伴,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在這荒涼的地方,飽受心裏的折磨而變得形體消瘦,都有楊柳般弱不禁風的架勢。

一般詞人都是以楊柳比如女子,如說一個女子有扶風弱柳之姿。可一個大爺們用柳樹自比,卻是突出詞人對於被貶的事情遭受的打擊之大,也許這與詞人的性格特點有關,詞人很難從中樂觀起來,終日悶悶不樂,十分憂愁。

整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以景寓情,表達了詞人遭受貶謫後的鬱悶孤苦之情。尤其最後6字十分經典,將詩人的愁悶寄於其中,令人隨之嘆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