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革新時期正處於明代中期,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結構變動,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增加了手工製品、奢侈品的種類和數量,商品流通速度逐步加快,加速了白銀貨幣化。

琳琅滿目的商品刺激了人們的物慾,而奢侈品的盛行、人們的互相攀比更使得奢靡之風興起。

嘉靖即位時年齡只有15歲,從武宗暴斃到嘉靖即位中間出現一段時期的皇位空缺,在這段時間內以楊廷和爲代表的內閣勢力與前文所述宦官之權及太后所支持的外戚、功勳之間三種力量糾葛在一起,相互合作又相互鬥爭。

爲了維護政局安穩,順利地完成了皇位的更替,嘉靖不得不做出改革。而爲了消除明王朝的種種矛盾和弊政,嘉靖帝在新政中都做了些什麼?

一、社會矛盾紛出與官場亂象縱生

宦官專權是伴隨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形成與不斷強化應運而生的,明太祖吸取歷朝興衰經驗教訓,鑑於宦官專權的危害嚴令禁止宦官干涉朝政。當時的政治權威衰落首先體現爲明世宗即位前皇權統治受到宦官專權勢力膨脹的威脅。

政治權威衰落還體現在明世宗即位的特殊性所帶來的相權膨脹,機構數量增多、機構本身人員的擴充、世襲罔替、軍功等帶來的官員人數增長、以及皇帝在任官程序之外胡亂恩賜授予官職,到處都是在作假,造成的各種經費不斷暴漲。

官員消極怠工、行賄貪污,對於非進士出身的官員來說晉升渠道幾乎被堵死,因此便失去原有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不被免職情況下懶政不作爲。

對於進士出身官員而言,前途已定晉升在望,於是便失去了往日修身養性、之心,轉而開始遊玩享樂或深陷官場應酬。

土地所有權歸屬本就有官田民田之分,而官田所佔名目之多,所涉權貴人員之廣,政府與民衆爭田,爲後期土地兼併問題愈加嚴重埋下了隱患。自然災害、戰亂接連不斷,生活在明朝的百姓是苦不堪言的。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頂層的政治制度設計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即使有好的一面也沒有長期貫徹執行下去,換了皇帝之前的政策全部作廢。政治上、社會上的種種亂象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時候,國之危矣。

二、嘉靖帝改革的火苗燒在哪裏

嘉靖上臺後首先要樹立自己的權威,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把火首先燒到了前臣楊廷閣臣上。楊廷和爲首的閣臣功勳勢力希望維護自己原有的利益與權力,在皇帝繼位這個程序上與嘉靖帝有着不同的觀點看法。

最終嘉靖在廟禮之爭中取得勝利,樹立了自己的權威。嘉靖對翰林制度、科舉制度進行革新,從新晉官員的選拔、對現有官員的管理、以及翰林升遷轉任等多方面進行了改革。

拓寬了士人進入仕途的渠道,激發了士人積極性;在對不稱職庶吉士進行清理的同時,外調翰林歷練民事,增強了官員實踐能力,一定程度清除了"重內輕外、重文輕實幹"的人事弊端。嘉靖革新中最重要的是監察制度改革。

在革新過程中監察制度發揮了維護皇權、鞏固統治、澄清吏治等政治功能。明代中央監察機構主要以都察院與六科給事中爲主。

監察御史按區域分工監察,針對各區域不同情況,人員配備也不盡相同,監察御史主責糾察彈劾百官,都御史雖有管理十三道監察御史的行政權,但二者實爲相互監督,互相糾舉。

除中央及地方常規監察機構外,明代特有的由"東廠、西廠、內行廠"的"廠"及"錦衣衛"代表的"衛"所構成的廠、衛也具有監察的職能。

廠衛不歸六部所屬,其監察職能的發揮對於貪贓枉法官員起到不小的震懾作用,但隨着權力的膨脹和特殊的政治環境,廠衛監察權愈加干涉正常司法程序,對整個官僚系統良好運行發揮產生一定衝擊。嘉靖帝實現"革故鼎新"必須以強大的政治權威作爲後盾。

監察制度改革作爲革新中影響全局的重要環節更需要政治權威來確保改革各項措施的得以切實施行。嘉靖革新是自嘉靖親政後的一系列改革活動,楊廷和爲首的"武宗舊臣"是革新需要破除的阻力。

深受陽明心學影響的官員如桂萼等都成爲革新的主力軍。嘉靖帝出臺了新的官員之間互糾的法律並按照事實進行糾察,不可依附權貴、人情、金銀關係來保證糾察的真實可靠性。

對於所遭糾舉官員並非一概而論,而是依據不同情況予以相應處罰。科道互糾有利於防範監察體系內部官員的懈怠懶政及作奸犯科,可加強中央對地方監管、協調地方各項政務。

科道互糾是爲了強化對監察體制自身監管、杜絕監察官員自身職務犯罪的發生而設計的,受當時社會環境所限及政治風氣影響,此法的推行中不免遇到朋黨庇護、打擊報復或出現不敢言語、官官相護等諸多問題。

科道互糾推行只有在多種政令及法規相配合之下才能長久發揮其肅清政風、暢通言路的功效,否則極易成爲官員排除異己、爭權奪利的工具。這也是前面說的的明朝頂層設計上是有缺陷的,朋黨之爭始終在明朝上沒有完全消除。

而朋黨之爭是國家統治最大的蛀蟲。在軍隊整治方面的變化,兵役制度上由世兵制轉向募兵制。這種弊端在明朝後期不斷猛現,明朝逃兵日益增多,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持續下降,中央對軍隊的控制降到最低。

於是嘉靖十三年設立了募兵制。這種募兵制國家給予物質上的補助,和現在的僱傭兵差不多,增加了士兵抗戰的積極性。

募兵制作爲明朝中後期主要的軍事體制,在維持明朝中後期的統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募兵的兵源無論在素質還是質量上都遠遠超過世兵制,因此,在嘉靖之後,明朝依靠招募的士兵,在抗擊倭寇中取得很好的表現,得以維持明王朝的統治。

專制皇權跟軍權之間的關係是我們理解軍隊控制制度。而在這其中監軍制度是其中最爲關鍵的一環。

在明朝初期是沒有監軍制度的,嘉靖時期的監軍制度括宦官監軍和文臣監軍兩個部分。主要作用在於代表皇權在地方上的輻射,成爲中央控制軍隊的工具,明朝不像宋朝那樣能長期控制軍隊,沒有出現武將亂政的場面,監軍制度是重要因素。

此外,在治軍思想上表現爲集中思想,要時刻以京師爲核心,任何人都沒有權力調動大規模的軍隊。在經濟社會方面,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賦役制度貨幣化程度加深及人口流動的持續增加,爲緩和社會矛盾、減輕國家財稅負擔所帶來了條件和機遇。

商品經濟的發展爲國家財政收入的提高創造了條件,貨幣化程度的加深、人口流動的增加雖可能加劇土地兼併與社會動盪,但只要規劃合理,處置得當,不僅可以減少行政環節,降低行政成本,而且可加快區域流動與交流,緩和人地矛盾帶來的社會動盪。

三、嘉靖改革維新加強皇權統治和社會政治的穩定

明代嘉靖革新中監察制度改革、軍事制度改革是明中期重大政治改革,對整個嘉靖革新乃至明後期政治格局都產生深遠影響。

從積極方面來說,監察機構設置得到完善,監察功效充分發揮,對阻撓嘉靖革新既得利益者進行了清除,爲嘉靖革新順利推行掃除了障礙,爲後期政局穩定奠定了基礎。

吏治得到澄清,權威進一步強化,爲嘉靖革新提供了強有力的皇權支持與人才保障,穩定了統治秩序;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政風得到扭轉,行政效率提高,爲嘉靖革新提供了高效、廉潔的官僚隊伍,爲隆慶、萬曆改革創造了條件。

軍事上不管是選兵上,官員互相糾監察上的改革對穩定中央集權統治起到了鞏固。嘉靖朝主要集中在對經濟待遇的調整上,不同品級給予不同的待遇,取消了之前致仕官員免除賦稅徭役的規定等。

在嘉靖革新大背景之下,改革中的政治與經濟聯繫更爲緊密,彼此相互影響程度更深,交互作用體現也更爲明顯。

政治方面腐敗、決策失誤等情況發生阻礙經濟發展時,政治狀況逐漸成爲經濟發展的阻礙,改革的訴求與動力便呼之欲出,要求政治上通過革新衝破發展桎梏,爲經濟發展提供助力。

嘉靖革新中制度的改革也正是在經濟系統和政治系統不斷交互作用中起步、發展的。嘉靖與清雍正帝對整個王朝中的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重大作用。沒有嘉靖的改革創新沒有後面萬曆的繁榮,恰似沒有雍正的大刀闊斧,就不會有後面的乾隆盛世一個道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