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老农捡“鹰状”陶罐,拿回家当饲料盆,后成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国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为沿岸居民提供水源,更在于它孕育了璀璨多姿的华夏文化。其中一个便是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带,仰韶文化又称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作为当时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下埋藏有数不清的珍贵宝物。

曾经就有一位陕西老农捡了个陶罐拿回家当饲料盆,后却成了首批禁止出境的珍贵文物。1957年的一天,陕西华县太平庄村民殷思义正在赶着牛犁田,突然他感觉犁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

于是他连忙停下来,将土下的硬物刨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鹰头型的陶瓷罐,虽然大体上还算完整,但因为碰到了牛犁,所以碎了一个口子,看起来也不像什么值钱东西。

秉承着多一物不如少一物的原则,殷思义就将陶罐拿回家当了饲料盆。第二年,北大考古系学生张万忠和同学,来到华县参与仰韶文化遗址的挖掘工作,在向村民普及一些文物保护知识的时候殷思义上了心,于是便将自家的这个“鸡食盆”告知了张万忠,张文忠在散会之后特地与学生一起去了殷思义家中,在看到鸡食盆之后张万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东西可不简单呐。

这件被殷思义当作鸡食盆的陶罐,是新石器时代铸造的陶鹰鼎,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中。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点3厘米,腹径32厘米。整体是一个伫足站立的雄鹰,双腿极其粗壮,两翼贴合身侧,尾部下垂到地正好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鼎口设置在背部和两翼之间,将典型器物的特征与动物的美感巧妙融为一体。

著名雕塑家汤海英在《谈中国原始艺术的创作意识》中提到,陶鹰鼎是动物形象与陶器造型相结合的代表作品,双目圆睁、粗壮雄健的鹰与鹰的造型巧妙结合,保持强化了作为一种猛禽的特征,那种寓动于静的造型来源于作者对动物的深刻观察和理解,更需要大胆的想象和相应的技术艺术表现技巧。

与陶鹰鼎被一起发现的物品还有十多件古匕、石圭、石斧等生活器皿,石圭、古匕一般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陶鹰鼎与这些物件共同放置在同一墓中,据专家推测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所关联,而陶鹰鼎的外形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类对图腾崇拜的观念。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说是咱们中国的国宝也不为过,在1993年北京申奥成功时,为弘扬中华文明和辉煌历史,陶鹰鼎曾在瑞士公开展览过,这是陶鹰鼎第一次出境也是最后一次。

在这之后,国家文物局为了保护珍贵文物于2002年颁布了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名单,陶鹰鼎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入选其中,成为了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陶鹰鼎作为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身世不可谓不坎坷,经历到千年考验流传至今,陶鹰鼎的珍贵不用多说,如此珍贵的文物也只有上交国家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虽然再也没有出境展览的机会,国家也是为了让咱们后世子孙有机会目睹这古代艺术的杰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