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老農撿“鷹狀”陶罐,拿回家當飼料盆,後成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衆所周知,黃河是中國民族的“母親河”,不僅是爲沿岸居民提供水源,更在於它孕育了璀璨多姿的華夏文化。其中一個便是仰韶文化,分佈在黃河中游地帶,仰韶文化又稱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作爲當時中原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下埋藏有數不清的珍貴寶物。

曾經就有一位陝西老農撿了個陶罐拿回家當飼料盆,後卻成了首批禁止出境的珍貴文物。1957年的一天,陝西華縣太平莊村民殷思義正在趕着牛犁田,突然他感覺犁好像碰到了什麼東西。

於是他連忙停下來,將土下的硬物刨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個鷹頭型的陶瓷罐,雖然大體上還算完整,但因爲碰到了牛犁,所以碎了一個口子,看起來也不像什麼值錢東西。

秉承着多一物不如少一物的原則,殷思義就將陶罐拿回家當了飼料盆。第二年,北大考古系學生張萬忠和同學,來到華縣參與仰韶文化遺址的挖掘工作,在向村民普及一些文物保護知識的時候殷思義上了心,於是便將自家的這個“雞食盆”告知了張萬忠,張文忠在散會之後特地與學生一起去了殷思義家中,在看到雞食盆之後張萬忠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東西可不簡單吶。

這件被殷思義當作雞食盆的陶罐,是新石器時代鑄造的陶鷹鼎,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莊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中。陶鷹鼎高35.8釐米,口徑23點3釐米,腹徑32釐米。整體是一個佇足站立的雄鷹,雙腿極其粗壯,兩翼貼合身側,尾部下垂到地正好與兩隻鷹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鼎口設置在背部和兩翼之間,將典型器物的特徵與動物的美感巧妙融爲一體。

著名雕塑家湯海英在《談中國原始藝術的創作意識》中提到,陶鷹鼎是動物形象與陶器造型相結合的代表作品,雙目圓睜、粗壯雄健的鷹與鷹的造型巧妙結合,保持強化了作爲一種猛禽的特徵,那種寓動於靜的造型來源於作者對動物的深刻觀察和理解,更需要大膽的想象和相應的技術藝術表現技巧。

與陶鷹鼎被一起發現的物品還有十多件古匕、石圭、石斧等生活器皿,石圭、古匕一般是作爲禮器來使用的,陶鷹鼎與這些物件共同放置在同一墓中,據專家推測可能與當時的祭祀活動有所關聯,而陶鷹鼎的外形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類對圖騰崇拜的觀念。

陶鷹鼎是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經典之作,說是咱們中國的國寶也不爲過,在1993年北京申奧成功時,爲弘揚中華文明和輝煌歷史,陶鷹鼎曾在瑞士公開展覽過,這是陶鷹鼎第一次出境也是最後一次。

在這之後,國家文物局爲了保護珍貴文物於2002年頒佈了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陶鷹鼎以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入選其中,成爲了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

陶鷹鼎作爲仰韶文化的代表作品,身世不可謂不坎坷,經歷到千年考驗流傳至今,陶鷹鼎的珍貴不用多說,如此珍貴的文物也只有上交國家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護。雖然再也沒有出境展覽的機會,國家也是爲了讓咱們後世子孫有機會目睹這古代藝術的傑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