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討論指出化學反應或過程的自發進行不能僅用放熱(△H爲負值)或混亂度的增加(△S爲正值)來解釋,化學反應的推動力的衡量標準不僅與焓變(△H)有關,而且與熵變(△S)也有關。爲了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化學熱力學中就將H與S(還有T)以能量的形式組合在一起,並用“G”來表示,即G=H—TS。在恆溫條件下

△G=△H—T△S(1-7)

式中G——自由能;

△G——自由能的變化,其意義是在恆溫恆壓條件下,體系的反應熱效應與熵變所表達的能量的代數差。

由於熵值表示體系內部質點的混亂度或無序度,可認爲G是經過體系內熵值校正後的焓。

與標準生成焓相似,在101325Pa和298.15K下,由處於穩定狀態的單質生成1mol純物質時反應的自由能變化叫作該物質的標準生成自由能,常以表示。書末附錄I中列出了一些物質的標準生成自由能。

自由能的計算與反應的標準焓變的計算相似,如:

另外,在知道標準焓變與熵變時,可通過求得。

從恆溫條件下△G=△H—T△S的關係式中可以看出,焓的減少(△H爲負值)和熵的增大(△S爲正值)表現爲自由能的減小(△G爲負值)。△G可作爲反應或過程能否自發進行統一衡量標準;通常在恆溫恆壓的情況下:

△G<0自發過程

△G=0平衡過程

△G>0非自發過程

若某一反應是放熱的(△H爲負值),併產生混亂度增加或較無序的體系(△S爲正值),例如,在通常情況下,H2(g)+Cl2(g)=2HCl(g),由於△G<0,反應能自發進行。

若某一反應是吸熱的(△H爲正值),併產生混亂度減少或較有序的體系(△S爲負值),例如,在通常情況下N2(g)+2O2(g)=2NO2(g),由於△G>0,反應不能自發進行。

若某一反應是放熱的(△H爲負值),但產生較有序的體系(△S爲負值),例如N2(g)+3H2(g)=2NH3(g);或者反應是吸熱的(△H爲正值),但產生較無序的體系(△S爲正值),例如CaCO3(g)=CaO(g)+CO2(g);△H和△S將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則△G爲負值還是正值,將決定於△H和T△S的相對大小,從而決定反應能否自發進行。現以冰轉化爲水的過程爲例,簡單說明之,這是一個吸熱過程(△H爲正值),但同時熵值卻增大(△S爲正值),前者使體系的自由能增大,而後者卻使體系的自由能減小。因而,對於這個過程能否自發進行,因溫度的不同,可以有三種(△H、△S可近似地看成與溫度無關)。例如,在101325Pa下,溫度分別爲283.15K、273.15K、263.15K時,過程進行的情況分別如下:

式中〔A〕、〔B〕、〔C〕、〔D〕分別表示物質A、B、C、D處於任意狀態(通常指非平衡狀態)時的濃度(例如反應起始時的濃度)。

由於是在對數項裏的,物質分壓(或濃度)對△G0的影響通常並不大。這樣,雖然反應物往往是處於非標準狀態條件下,△G0不一定能確切地作爲反應能否自發進行的衡量標準,但還是可以用來大體判斷反應進行的可能性。對一般反應來說,在恆溫恆壓條件下,若反應的△G°爲負值即△G°<0,則反應進行的可能性大,或者說可能自發進行;若反應的△G0爲較大的正值,一般來說,△G°>+40kJ·moL-1,則可認爲反應進行的可能性很小。若反應的△G°在0—+40kJ·moL-1之間,則不易判斷。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