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85歲的吳信全和86歲的賀耀華結爲夫妻的第60年,也是他們成爲人民教師的第60年,更是他們來到松江紮根,爲松江奉獻的第60年。

10月17日,吳信全夫妻在雲間糧倉舉辦的12對新人的集體婚禮上分享了他們的愛情故事。那天,患有腿疾、行動不便的賀耀華推着助行器從輪椅上站起來,在吳信全的攙扶下,一步一步走到了講臺上,緩慢而堅定,正如六十年的風雨春秋裏,兩人一路攜手走來時的模樣。

相愛·“我要是找到你就好了。”

1956年,國務院鼓勵在職幹部、職工以“同等學力”的資格踊躍參加高考。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到了在部隊醫院擔任文化教員的賀耀華耳中,她心裏高興極了,“成爲一名真正教師的機會來了”。兩個月的時間,賀耀華自學了高中文化知識,以調幹生的身份考取了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並擔任班級的班主席。

開學半個月後,打着赤腳、拎着一個破舊木箱的吳信全來到了大家面前。原來,吳信全生長在福建龍巖一個小山村裏,需要翻好幾座山才能到,錄取通知也因此被耽擱。但這位遲來的男同學辦起事來卻絲毫不含糊,加上待人真誠、熱情寬容,很快獲得了大家的支持,被推選爲學生會主席。就這樣,同爲學生幹部的吳信全和賀耀華幾乎天天都在一起組織各項活動,兩人逐漸成爲無話不談的好友。

一個週日的晚上,兩人聊天聊到了吳信全之前的感情經歷,吳信全突然握住了賀耀華的手說:“我要是找到你就好了”。賀耀華一怔,連忙撤回了手,但這句話卻在賀耀華的心中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跡。

1960年,大學剛剛畢業的吳信全和賀耀華領證結婚了。那天,沒有禮炮和胸花,也沒有喜糖與賓客,但簡單的慶祝卻給了兩人最滿足的幸福。

回家的幸福

畢業生分配那一年,吳信全和賀耀華主動請纓,請求分配到艱苦的遠郊地區,在遞交報告時,還在“已婚”那欄寫上“我們結婚不是爲了要照顧在一起,請組織按需要對我們進行分配”。於是吳信全被委派到了位於中山路上的松江農校任教,而賀耀華則被分配到亭林古鎮的亭林中學,燕爾未消,兩人只能分居兩地,中間隔着一條黃浦江和50裏地。

“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自己的家,每週六晚上下課我們就坐上末班車,去彼此的學校找對方,因爲沒有電話,有時兩個人都去了對方那裏,就會白白錯過一晚。”吳信全那時住的小屋在西林禪寺旁邊,窗戶推開就是墳地,半夜還會有蛇爬進來,牀也是借來的課桌拼起來的,三年後大兒子出世,便帶着兒子一起住,條件很是艱苦。但每逢週日相聚的時候,點上小小的煤油爐,用僅有的一隻雙耳鍋熱好在食堂打的飯菜,一家人圍坐着,就是賀耀華所說的“‘回家’的幸福”。

相幫·“因爲路過你的路,所以追逐着你的追逐。”

“因爲路過你的路,因爲苦過你的苦,所以快樂着你的快樂,追逐着你的追逐……”蘇芮的這首《牽手》是吳信全和賀耀華最喜歡的歌,十年前金婚慶典上他們演唱的時候,也一如既往地牽着彼此的手。

1984年,松江師範學校在松江三中原址上覆校招生,吳信全任校長並主持工作。那時候,吳信全每日都會和賀耀華討論辦學的方向,最終決定培養教師團隊必須要走素質教育的道路,這在當時以升學率爲主流的中學教育中,已算走在前端。後來吳信全被調任松江教育局任局長的兩年間,賀耀華接任了校長,將素質教育的辦學理念進一步在實踐中發揚。

“她做校長比我還做得好呢。”吳信全說到這,笑着看向賀耀華。有一個共同的理想,於夫妻之間,是非常美妙的事情。“我們家就是不管怎樣,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將心思撲在事業上,也就沒有空餘的心思在雞毛蒜皮上吵架了。”吳信全笑着說,教育就是他們的事業。退休後,因爲兒子們都赴美髮展,兩位老人成爲了僑眷,社區的僑務工作又成爲了他們新的舞臺。

僑務工作剪影

“退休的時候才六十歲,自覺還有使不完的勁呢。”1996年,吳信全被選爲松江區留學生家屬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後又被推選爲岳陽街道僑聯主席。賀耀華則甘當綠葉,義務承擔起文化活動、文藝作品的創作工作。賀耀華出點子、吳信全組盤子,這對夫妻就這樣把僑務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從社區走到了全國。

“賀老師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精益求精,有頂真精神。”“吳老師最吸引我的,是他的樸實、真誠和積極向上。”互相欣賞,互相幫扶,是他們長久婚姻的重要祕訣。直到現在,每次做好一件事的時候,吳信全和賀耀華都會自然地和對方說一聲,“你真好!謝謝!”

相愛是緣分的開始,相信是堅守的基石,相幫是長久的助力。“安心地牽你的手,不去想該不該回頭。”想來這就是吳信全和賀耀華婚姻六十載仍保持甜蜜的原因。

■文 王博文 ■圖 王博文 受訪者供圖

■欄目責編 楊露

■欄目主編 代啓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