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件事,項羽沒機會做,秦始皇沒能力做,很多人卻以爲他們做了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龐大的秦帝國,雄才大略的他,開始了三項巨大的建築工程:長城、秦始皇陵與阿房宮。

兩千多年後,人們仍然感嘆於秦長城雄偉的身影和始皇陵地下軍團的威嚴肅殺。

然而,與之齊名的阿房宮卻從未進入人們的視野。

其所以流傳後世,是因爲司馬遷、班固的記載和杜牧的《阿房宮賦》。

秦王朝滅亡將近一個世紀後,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到:“三十五年,……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班固在《漢書·賈山》中記載:“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爲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撓,爲宮室之麗至於此”。

幾百年後,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到: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經過司馬遷和班固兩位歷史學家的背書,以及杜牧濃墨重彩的渲染,使得人們相信: 曾經有一座前所未有、宏偉壯觀的宮殿建築羣,不僅見證了大秦帝國的輝煌,也目睹了它的謝幕。

而阿房宮這座宮殿的興衰,也和秦始皇本人功業的興衰和大秦帝國如同流星一般的歷史,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所謂:“秦皇爲無道,作阿房之宮”;“秦築阿房,贏姓以顛”;“阿房、阿房,亡始皇”;“秦興阿房之殿,而天下亂”等等。

其實,秦始皇修建阿旁宮的初衷,是因爲秦統一六國之後,咸陽人口急劇增長,如秦始皇曾一次就把各地的12萬富商大賈遷徙至咸陽,渭北地區因受兩河(涇水和渭水)的限制,很快有了人滿爲患的感覺。

無論是都城還是王宮,都越發顯得侷促,於是秦始皇想要修建一個新的王城,以作爲當時的政治中心。

司馬遷寫到:朝宮建造在渭河南岸,是統一帝國的象徵,用於取代使用了140餘年之久的咸陽宮;前殿是未來朝宮的主體建築,是始皇帝的辦公地點。

但隨着秦帝國的匆匆落幕,大秦帝國的天字一號工程——阿旁宮,也悄悄地湮沒在歷史中。

《史記》中記載,項羽帶兵入咸陽後,放火燒燬秦宮室,大火持續燒了三個月之久,這就是杜牧所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於是《阿房宮賦》之後,很多中國人都以爲,阿旁宮毀於項羽的一把大火。

然而,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結果幾年下來,考古隊在前殿遺址及發掘了3000平方米,勘探面積達35萬平方米,竟未發現一處被大火焚燒過的痕跡。

爲了不放過任何一處蛛絲馬跡,考古隊幾乎每隔一平方米就用洛陽鏟打下5個孔,但就在這樣的高密度的勘探下,仍未發現有焚燒的痕跡,沒有紅燒土。

考古學家採集了部分土樣帶到實驗室裏化驗,化驗結果也是一樣的,土壤中沒有焚燒過的痕跡。

但是在秦都咸陽遺址,考古隊在1號、2號、3號宮殿遺址建築中,均不同程度發現了被大火焚燒的痕跡。

此前,根據對兵馬俑的考古勘探,也能發現有被大火焚燒的痕跡。

如此大範圍的火燒,正是證明連續燃燒三個月的最好印證。

那麼,爲何阿旁宮遺址找不到火燒的證據呢?

因爲項羽所率領的楚軍,在這裏沒有建築可燒。

據《史記》記載,規劃中的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693米),南北五十丈(116.5米)。通過對遺址的勘探顯示,阿房宮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夯土臺基的面積是,54.1萬平方米。

根據《史記》記載的尺寸推算,前殿的面積爲8.07萬平方米,約佔阿房宮面積的七分之一。

也就是說,在擬建的阿房宮區域內,還有6個相當於前殿面積大小的空間,不知規劃着什麼樣的建築。

如此浩大的工程量,在沒有機械工具,總人口不過千萬的秦代,無疑讓人望而生畏。

不僅如此,阿房宮的建造過程並不順利。

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築並開通了直道;又徵集隱官刑徒70餘萬人,分別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宮。

兩年之後,秦始皇在東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驪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朝廷又把阿房宮建設工地上的勞力征調到驪山。

第二年,即秦二世元年四月“驪山事大畢”,停工7個月後,再次復建阿房宮,又從陵墓工程中抽調出一部分勞力回到阿房宮。

咸陽宮中的秦二世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後,在帝國的南方,陳勝、吳廣等一行300多人,將會在陰雨綿綿的天氣中走到一個叫大澤鄉的地方。

當年冬天,數十萬起義軍洶湧而至,修建陵園的“驪山徒”又被迫調往前線去,從此帝國陷入馬不停蹄的混戰之中。

此後,阿房宮建築即使不停工,也不會按部就班地進行了。

也就是說,除去暫停的7個月,阿房宮有規模施工的時間,前後不過兩年零七個月而已。

在2002—2004年的考古勘探中並沒有發現高出阿房宮基礎夯土臺之上的夯土臺,更不用說發現其上的建築遺蹟了,這說明項羽入關時前殿還沒有動工興建。

所以,《阿房宮賦》所形容的壯麗完全是虛構的。

杜牧難道不知道真相嗎?

當然是否定的,因爲杜牧的《阿房宮賦》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唐敬宗年少即位,耽於玩樂,大興宮室。

杜牧寫《阿房宮賦》完全是爲了以秦國滅亡的例子來警醒唐敬宗。

只不過因爲文筆太過華麗,反而成爲讓無數後人爲阿旁宮的被毀而扼腕嘆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