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金城戰役中的志願軍炮兵

■張德勤

金城戰役中,志願軍火箭炮部隊在猛烈射擊。作者提供  

1953年7月13日晚,夜幕下的金城以南敵軍陣地,濃雲密佈,一場大雨即將來臨。21時整,志願軍千門大炮瞬間齊鳴,炮彈鋪天蓋地砸向敵軍陣地,隆隆炮聲拉開了金城戰役的序幕。

金城戰役的發起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5次大規模戰役,把以美國爲首的 “聯合國軍”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自此,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在中朝兩軍的猛烈打擊下,美軍傷亡慘重。美軍對戰略方針進行調整,放棄原來企圖佔領全朝鮮的意圖,願意沿“三八線”一帶進行停戰談判。1951年6月,中共中央確定在朝鮮實行邊打邊談的方針,中央軍委和志願軍總部同時也確定了在兵力使用上,採取“輪番與換班相結合”的方針。7月10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同“聯合國軍”代表團在開城舉行朝鮮停戰談判首次會議。從此,朝鮮戰爭開始了兩年之久的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交織進行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1953年6月中旬,朝鮮戰爭停戰談判已全部達成協議。在即將簽字之時,南朝鮮李承晚集團鋌而走險,於6月17日深夜起,在南朝鮮的4個戰俘營以“就地釋放”爲名,強行扣留了2.7萬名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並把他們中的許多人強編到南朝鮮軍隊中去。緊接着,李承晚又發出反對簽訂停戰協定的叫囂,聲言停戰協定一旦簽訂,“要把我的軍隊從聯合國管轄下撤出來”“繼續打下去”“打到鴨綠江”等,以達到破壞戰俘遣返協議的實施和停戰實現的目標。

6月19日,毛澤東電示談判代表團:“美軍總部明知故犯地縱容李承晚破壞戰俘協議,引起全世界嚴重注意和紛紛責難。帝國主義陣營內部的爭吵和分歧正在擴大。鑑於這種形勢,我們必須在行動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勢,給敵方以充分的壓力,使類似事件不敢再度發生,並便於我方掌握主動。”20日,朝中方面談判代表以金日成和彭德懷的名義致函“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要求立即全部追回被李承晚強迫扣留的戰俘。當日22時,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給毛澤東發了電報,建議:“根據目前情況,停戰簽字需推遲至月底似較有利,爲加深敵人內部矛盾,擬再給李承晚僞軍以打擊,再消滅僞軍一萬五千人。”毛澤東第二天覆電同意彭德懷的建議,提出:“停戰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爲宜,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再殲滅僞軍萬餘人,極爲必要。” 據此,志願軍決定發起金城戰役。

根據毛澤東和志願軍首長指示,志願軍第20兵團於6月22日召開作戰會議,確定戰役部署,決定以北漢江西岸地區爲重點,繼續給僞8師殘部及僞6師、3師、首都師主力以殲滅性打擊。

志願軍炮兵雲集金城

金城以南地區,西起金化,東至北漢江,橫寬25公里。敵人戰線的突出部,是以轎巖山爲主的山地,山高坡陡,易守難攻。金城西部地形開闊,有金城川、南大川等河流,橫貫於敵我陣地之間,金城西南敵我雙方陣地相距近千米,不易接敵。金城正南方向的梨船洞高地是突出部的核心,其東側是北漢江,水流湍急。

擔任金城以南地區防禦任務的是南朝鮮軍首都師和第6、第8、第3師,僞步兵第11師作爲預備隊在華川以東地區集結,均爲其精銳部隊。

從敵我雙方炮兵兵器對比看,第20兵團和第24軍建制內有各種火炮將近400門,南朝鮮守軍有各種火炮660多門,我軍在火炮數量上仍然處於劣勢。第20兵團參謀長蕭文玖向兵團司令員楊勇彙報後,楊司令員沉思片刻說:“進行這樣一場大的戰役,400門火炮怎麼能行?至少還需向志願軍司令部再申請400門纔行。這次戰役打好了,就可能成爲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仗。多調用一些炮兵,讓我們強大的炮兵爲板門店談判獻上一份厚禮!”報告很快得到彭德懷的批准,志願軍司令部又給第20兵團配屬了榴彈炮兵5個團又7個營、火箭炮兵2個團又1個營、高射炮兵3個團。這樣,加強與建制火炮共計1104門,形成了我火炮數量對敵1.7∶1,兵力對比3∶1,在兵力、火力上我軍都佔有絕對優勢,具備了組織更大規模反擊作戰的有利條件。此外,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又給第20兵團補充了7000噸炮彈,共計70餘萬發。至此,志願軍在入朝作戰以來,首次在火炮數量、炮火密度上超過敵軍。

志願軍投入此次戰役的是第20兵團和第9兵團第24軍共6個軍24萬人。炮兵部隊爲了打好這一仗,戰前進行了充分的組織準備工作,具體部署:西集團第68軍加強3個炮兵團另4個營又11個連,其中,山炮以上的火炮170門,加上軍、師原建制火炮共354門;中央集團第67軍加強火炮118門,加上軍、師原建制火炮共317門;東集團第60軍加強火炮90門,加上軍、師原建制火炮共210門;右翼第9兵團第24軍加強火炮135門,加上部隊原有的火炮,共223門。

爲在戰役中充分發揮炮兵的作用,第20兵團召開了由各軍、師指揮員和軍炮兵主任參加的會議,統一作戰思想,確定作戰計劃及各種情況下的處置方案,明確了坦克射擊的戰術與技術、火箭炮白天使用、高射炮掩護方式與火力使用、彈藥使用規定等問題,組織了遊動炮射擊、步兵與炮兵的協同訓練。

戰爭之神顯神威

7月13日21時整,第20兵團3個突擊集團和第9兵團第24軍在我軍強大的炮火掩護下,在東起北漢江西至陽地村25公里的正面同時發起總攻。炮彈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軍陣地猛烈轟擊。各作戰集團組成的各級炮兵羣,在同一時間,按各自的計劃以急襲射擊進行炮火準備,持續時間最短7分鐘,最長28分鐘。

西集團第68軍的炮火準備,在主要突破地段每公頃落彈440發;直射火炮與迫擊炮對敵人工事和碉堡進行破壞射擊,破壞效果達到30%;迫擊炮爲步兵開闢了寬20米、縱深100米的通路,從而保障第68軍各師最先突破敵人防禦前沿,並攻佔了422.1高地。中央集團第67軍第199師方向,進行了炮火急射,破壞效果10%-15%。東集團第60軍方向,進行了20分鐘炮火準備,3次急襲射擊後步兵發起進攻。右翼第24軍對炮兵運用比較靈活,炮火準備充分,結合試射進行了不規則的破壞射擊,共破壞地堡132個,交通溝27米,佔敵工事的30%左右。在突破中的炮火準備,破壞敵軍工事達30%-40%。

特別是火箭炮兵團的幾次齊射,像颳起暴風似的,頃刻間,南朝鮮守軍的陣地便籠罩在濃煙火海中。經7至28分鐘的火力急襲,我軍將1900餘噸炮彈傾瀉到敵軍陣地上,敵人防禦陣地的工事被毀傷達20%,前沿障礙物被毀達70%-80%,平均每公頃落彈最多達440發,最少也達181發,使敵人的整個防禦體系遭到毀滅性打擊。

14日拂曉後,炮兵部隊轉入衝擊支援、縱深戰鬥和鞏固陣地階段,各作戰集團採用集中射擊、攔阻射擊等靈活的方法,取得了預期效果。我軍向前推進了9.5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戰線。

敵軍爲奪回失去的大塊土地,進行了兇猛的反衝擊。志願軍炮兵爲了保障步兵鞏固陣地,對反衝擊之敵和敵炮兵進行了堅決有力的打擊。我軍旋即冒着大雨展開猛烈的追擊戰,逃敵陷入極端混亂的狀態。

金城戰役歷時15天,志願軍第20兵團及第9兵團第24軍突破南朝鮮軍4個師防守的正面寬達25公里的堅固陣地,向南擴展陣地160多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地區戰線,重創南朝鮮軍4個師,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金城戰役有力懲罰了李承晚集團,迫使美方不得不作出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20日,談判再次復會,美方代表團對朝中方面提出的問題全部做出答覆和保證,談判雙方最後校訂了軍事分界線。27日10時,交戰雙方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其臨時補充協議。至此,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了。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決定抗美援朝戰爭是打還是停的關鍵一仗,炮兵在這次戰役中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爲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給板門店談判獻上了一份大禮。

1953年9月12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上對金城戰役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我們的軍隊是越戰越強。今年夏天,我們已經能夠在一小時內打破敵人二十一公里的陣地,能夠集中發射幾十萬發炮彈,能夠打進去十八公里。如果照這樣打下去,再打它兩次、三次、四次,敵人的整個戰線就會被打破。”同月20日,毛澤東欣然爲炮兵部隊題詞:“爲建設強大的人民炮兵而奮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