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製造大國,但不是製造強國。國內有很大一部分製造企業,常年幹着給國外大牌代工的活。這些廠商把產品製造出來之後,交付給品牌方貼牌再售賣。這也是爲什麼,有網友在國外買回來的商品,吊牌上卻印着中國製造的原因。

但鮮有人知的是,一件中國工廠流水線出來的商品,貼洋牌和不貼洋牌的價格卻有着天壤之別。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質檢總局在江浙一帶的工廠做質檢調研時發現,同一個車間生產出來的鞋子,工藝、用料和設計都完全一樣的標準。但一部分貼上外國大牌的鞋子,賣499元還供不應求;貼上國牌的鞋子只賣100多,還被詬病質量不好。

還有山東某廠,該企業生產的毛巾,佔了中國毛巾在美國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它給奢侈品代工的毛巾三件套,出廠價410元,奢侈品拿回去貼牌之後,價格立馬飆升至數千元。

國內某個電器公司也是個例子,全球每賣出10臺小家電,就有一臺來自他家的生產線,松下、飛利浦、西門子等國際一線電器大牌都找他們合作過。他們生產的一個水壺,貼國產牌賣49元,貼上洋牌後價格暴漲到299元。

這就是中國很多中小企業的悲哀,因爲幹着代工的活,生產出來的商品,品牌方賣得再貴,自己也只能拿個辛苦錢。同時,還承擔着巨大的生產風險,一旦上游品牌方停止合作,代工企業就面臨停產的局面。

其實,這些問題說到底,還是因爲缺乏品牌效應。但建設自主品牌並非易事,品牌營銷、線下渠道鋪設等都需要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一旦失敗,造成的損失企業將難以承受。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不少中小企業還是找到了破局之法。那就是通過互聯網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產品,直連國內消費者,打響品牌知名度。

從2018年起,1000家中小企業就加入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通過拼多多提供的研發建議、大數據支持和流量傾斜,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如今,一年多以來,加入“新品牌計劃”的企業已超過1500家,平臺訂單量突破4.6億單,今年三季度日均定製化產品銷售量在200萬單以上。前兩天,拼多多還宣佈升級“新品牌計劃”,更大力度帶動中國製造產業帶轉型升級。

無疑,今後會有更多中小企業在產業各界力量的幫助下,通過本身優質的產能,探索出自己的品牌。

這一刻,真的令人振奮。因爲這不只代表中國製造正拿回自己的利潤,更代表他們把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