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拢共276年,在这276年时间当中,慈禧的确是大清历代统治者当中少有的一个人聪明人。

虽然她是一个女人,并且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却一点也不影响她聪明。

关于这一点,从她在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病逝之后挑选皇位继承人便能够看得出一二。

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了之后,由于同治一生没有留下一个子嗣,所以大清必须得从皇室宗亲之中择一子弟继之。

皇帝死了之后,如果没有儿子,按照礼法来说应该是由皇帝的兄弟继任。

如果皇帝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的话,那就是在皇室宗亲当中选择皇帝的子侄辈作为继任者。

同治皇帝就恰好是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兄弟的情况,所以应该在宗室中选一个同治的侄子作为嗣皇帝。

可是,慈禧偏偏不这么干。

为什么呢?

咸丰皇帝驾崩而同治皇帝即位了之后,慈禧的身份已经从一个妃子变成了皇太后。

大清的规矩是皇帝年幼的时候,皇太后可以垂帘听政,但是太皇太后却不行。

同治皇帝年幼,慈安和慈禧同为皇太后,所以可以垂帘听政。

然而当同治驾崩了之后,如果慈禧再找一个同治的子侄辈当皇帝的话,那么慈禧就会变成太皇太后。

哪怕是康熙年幼的时候,身为太皇太后的孝庄都没有垂帘听政。

同治病逝是在1975年,此时慈安太后尚在人世,慈禧肯定不敢公然打破太皇太后不得垂帘听政这一规矩。

所以,慈禧想要继续垂帘听政的话,那就必须得保住皇太后这一头衔,绝对不能成为太皇太后。

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慈禧才选择了同治皇帝的同辈之人作为继任者,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

光绪被过继给了咸丰,也就成为了咸丰的继子,慈禧也因此成为了光绪的母后,虽然光绪一直叫她亲爸爸。

这样一来,慈禧就仍然还是皇太后。

而此时刚刚即位的光绪年仅四岁,慈禧身为皇太后,当然有理由,也有资格继续垂帘听政。

只要继续垂帘听政,她就能继续掌控权力,不得不说慈禧打了一手好算盘。

到了1908年的时候,当时光绪皇帝实际上还没有驾崩,身体也比慈禧要好很多,但是光绪仍然走在了前头。

光绪是在1908年11月14日驾崩,而早在前一天,慈禧就专门召见了当时只有25岁的载沣。

慈禧这次召见载沣,发了两道影响大清最后三年的懿旨。

第一道,就是让载沣把他的儿子溥仪送入皇宫,在皇宫接受教育。

第二道,就是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从此总揽一切军国大事。

须知当时光绪尚在人世,可是慈禧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废掉光绪而改立溥仪了。

原因就在于慈禧自知时日不多,又自认为和光绪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她一旦先死,死后恐遭报复。

于是,这才急着废掉光绪。

当然,早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就已经想过废掉光绪,并且已经差一点就要成功了。

不过,后来因为各方势力的阻挠以及局势发生了改变,那一次废掉光绪而立溥俊的计划才落空。

但是到了1908年之后,慈禧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保证死后不会遭到报复,她才再一次实施这个计划。

也就是在光绪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载沣之子溥仪作为光绪驾崩之后的皇帝。

那么,慈禧为什么会让溥仪“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呢?

原因实际上也并不复杂,最直接和最表面的原因就在于同治和光绪二人都没有子嗣。

不过,这八个字也可以看得出来慈禧其实是想让溥仪继承的是同治的香火,只是顺带了一下光绪。

毕竟同治才是慈禧的亲生儿子,而光绪虽然已经过继给了咸丰,但终究不是亲生。

所以,慈禧在这一点上肯定更偏向于同治,所以说是“承继同治”,然后顺便“兼祧光绪”。

可是如果按照礼法的话,溥仪其实应该是承继光绪,原因在于光绪才是溥仪的上一任皇帝,而同治已经是上两任。

从礼法的角度出发,根本没有理由跳过光绪,而让溥仪承继同治。

也正是因为这样,慈禧才玩了一招迂回之策,这也恰好体现出了她的聪明。

虽然礼法不好打破,但是她让溥仪“承继同治,兼祧光绪”,那就还是在规则之内。

同治没有子嗣?那就让溥仪继承香火。

光绪也没有子嗣?那就让溥仪也顺便继承一下他的香火。

只不过,溥仪首先继承的是同治的香火,然后才是光绪。

这一招可以说比她在1875年选择让光绪当皇帝更加高明,她让光绪当皇帝更多的还是在用咸丰打感情牌。

可是1908年让溥仪“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却完全是在打智慧牌,除了同治和光绪的先后问题之外几乎没有一点可挑刺之处。

只可惜,慈禧想让溥仪继承同治皇帝的香火,奈何溥仪后来也没有一儿半女,香火终究还是断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