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攏共276年,在這276年時間當中,慈禧的確是大清歷代統治者當中少有的一個人聰明人。

雖然她是一個女人,並且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卻一點也不影響她聰明。

關於這一點,從她在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病逝之後挑選皇位繼承人便能夠看得出一二。

1875年同治皇帝駕崩了之後,由於同治一生沒有留下一個子嗣,所以大清必須得從皇室宗親之中擇一子弟繼之。

皇帝死了之後,如果沒有兒子,按照禮法來說應該是由皇帝的兄弟繼任。

如果皇帝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的話,那就是在皇室宗親當中選擇皇帝的子侄輩作爲繼任者。

同治皇帝就恰好是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的情況,所以應該在宗室中選一個同治的侄子作爲嗣皇帝。

可是,慈禧偏偏不這麼幹。

爲什麼呢?

咸豐皇帝駕崩而同治皇帝即位了之後,慈禧的身份已經從一個妃子變成了皇太后。

大清的規矩是皇帝年幼的時候,皇太后可以垂簾聽政,但是太皇太后卻不行。

同治皇帝年幼,慈安和慈禧同爲皇太后,所以可以垂簾聽政。

然而當同治駕崩了之後,如果慈禧再找一個同治的子侄輩當皇帝的話,那麼慈禧就會變成太皇太后。

哪怕是康熙年幼的時候,身爲太皇太后的孝莊都沒有垂簾聽政。

同治病逝是在1975年,此時慈安太后尚在人世,慈禧肯定不敢公然打破太皇太后不得垂簾聽政這一規矩。

所以,慈禧想要繼續垂簾聽政的話,那就必須得保住皇太后這一頭銜,絕對不能成爲太皇太后。

也就是出於這個原因,慈禧才選擇了同治皇帝的同輩之人作爲繼任者,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被過繼給了咸豐,也就成爲了咸豐的繼子,慈禧也因此成爲了光緒的母后,雖然光緒一直叫她親爸爸。

這樣一來,慈禧就仍然還是皇太后。

而此時剛剛即位的光緒年僅四歲,慈禧身爲皇太后,當然有理由,也有資格繼續垂簾聽政。

只要繼續垂簾聽政,她就能繼續掌控權力,不得不說慈禧打了一手好算盤。

到了1908年的時候,當時光緒皇帝實際上還沒有駕崩,身體也比慈禧要好很多,但是光緒仍然走在了前頭。

光緒是在1908年11月14日駕崩,而早在前一天,慈禧就專門召見了當時只有25歲的載灃。

慈禧這次召見載灃,發了兩道影響大清最後三年的懿旨。

第一道,就是讓載灃把他的兒子溥儀送入皇宮,在皇宮接受教育。

第二道,就是任命載灃爲攝政王,從此總攬一切軍國大事。

須知當時光緒尚在人世,可是慈禧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廢掉光緒而改立溥儀了。

原因就在於慈禧自知時日不多,又自認爲和光緒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她一旦先死,死後恐遭報復。

於是,這才急着廢掉光緒。

當然,早在維新變法失敗之後,慈禧就已經想過廢掉光緒,並且已經差一點就要成功了。

不過,後來因爲各方勢力的阻撓以及局勢發生了改變,那一次廢掉光緒而立溥儁的計劃才落空。

但是到了1908年之後,慈禧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爲了保證死後不會遭到報復,她纔再一次實施這個計劃。

也就是在光緒還活着的時候,就已經選定了載灃之子溥儀作爲光緒駕崩之後的皇帝。

那麼,慈禧爲什麼會讓溥儀“承繼同治,兼祧光緒”呢?

原因實際上也並不複雜,最直接和最表面的原因就在於同治和光緒二人都沒有子嗣。

不過,這八個字也可以看得出來慈禧其實是想讓溥儀繼承的是同治的香火,只是順帶了一下光緒。

畢竟同治纔是慈禧的親生兒子,而光緒雖然已經過繼給了咸豐,但終究不是親生。

所以,慈禧在這一點上肯定更偏向於同治,所以說是“承繼同治”,然後順便“兼祧光緒”。

可是如果按照禮法的話,溥儀其實應該是承繼光緒,原因在於光緒纔是溥儀的上一任皇帝,而同治已經是上兩任。

從禮法的角度出發,根本沒有理由跳過光緒,而讓溥儀承繼同治。

也正是因爲這樣,慈禧才玩了一招迂迴之策,這也恰好體現出了她的聰明。

雖然禮法不好打破,但是她讓溥儀“承繼同治,兼祧光緒”,那就還是在規則之內。

同治沒有子嗣?那就讓溥儀繼承香火。

光緒也沒有子嗣?那就讓溥儀也順便繼承一下他的香火。

只不過,溥儀首先繼承的是同治的香火,然後纔是光緒。

這一招可以說比她在1875年選擇讓光緒當皇帝更加高明,她讓光緒當皇帝更多的還是在用咸豐打感情牌。

可是1908年讓溥儀“承繼同治,兼祧光緒”,卻完全是在打智慧牌,除了同治和光緒的先後問題之外幾乎沒有一點可挑刺之處。

只可惜,慈禧想讓溥儀繼承同治皇帝的香火,奈何溥儀後來也沒有一兒半女,香火終究還是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