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陵一共分爲三處,一處是位於遼寧瀋陽的福陵、永陵和昭陵;還一處是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最後一處則是位於河北保定的清西陵。

其中位於河北遵化馬蘭峪昌瑞山下的清東陵,更是因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差點就被明朝皇帝做了陵墓。後來還是陰差陽錯,才落到了清朝皇帝的手中。

(清東陵全貌)

爲什麼這樣說呢?

其實第一個準備在昌瑞山建陵的是明成祖朱棣,那時候昌瑞山還叫豐臺嶺。

朱棣在遷都北京後,由於不考慮繼續在南京建皇陵,所以就命人在北京四處尋找風水寶地。

在備選的幾塊風水寶地中,豐臺嶺由於三面環山,東西又各有一條玉帶一樣的河流,再加上風景秀美,因此很讓朱棣鐘意。

不過,當時北方少數民族屢有對明朝邊境進犯,而豐臺嶺就處於邊境之地,出於安全考慮,最終朱棣放棄了豐臺嶺,而選擇了天壽山。

第二個看中豐臺嶺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

等到朱由檢做皇帝的時候,天壽山不僅已經安葬了12位皇帝,而且還佈滿了大大小小嬪妃和公主的陵墓,可以說天壽山已經沒有合適做帝陵的地方了。

考慮到風水寶地對國祚有着極大的影響,另擇一處吉地,便成了朱由檢的計劃之一。

沒想到在邊關巡視軍隊的時候,走到豐臺嶺的朱由檢立刻就被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秀美風光所吸引,並且準備在那裏修建陵墓。

可惜當時外有後金侵擾,內有農民起義,朱由檢無暇顧及修陵的事情。待到李自成攻進北京城,被逼上吊的朱由檢也就再也沒有機會入葬豐臺嶺了。

(朱由檢畫像)

清王朝是在關外建立的政權,等到他們入關遷都後,當權者也考慮到了皇陵的選址問題。

當時清王朝已經在關外建了永陵、福陵和昭陵3座皇陵。

不過關外山高水遠,別說後世的皇帝無法葬在關外,就是平時遏陵祭祀都不方便,所以在北京周邊選一塊風水寶地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據《嘯亭雜錄》記載,順治八年秋天,才親政不久的順治皇帝到遵化一帶校獵。

在走到豐臺嶺的時候,他看到山野一片層林盡染,疊翠流金的美景,放眼遠望,羣山重巖疊嶂又有若隱若現的紫氣環繞山間,看上去如鳳翥龍蟠,可謂集天下之靈氣的風水寶地。

意氣風發的順治皇帝當即就指着豐臺嶺對身邊的大臣們說道:“此山王氣非常,可以爲朕壽宮。”

畢竟是給帝陵選址,不能兒戲,所以順治皇帝又命隨行的風水師欽天監的湯若望等人對豐臺嶺一帶進行測算,發現豐臺嶺果然是一塊王氣逼人的陽坡之地。

大喜過望的順治皇帝立刻焚香祈禱,接着又將隨身所戴的玉環穿在箭翎上射了出去,並示意隨行大臣,箭落之地就是他的陵穴所在。

由於所得意外,順治皇帝歡喜之餘,又將豐臺嶺改爲了昌瑞山。

順治皇帝雖然爲清東陵選了址,但是他的孝陵卻是在去世之後纔開始修建,直到康熙三年主體工程纔算完工。

(順治皇帝畫像)

此後,清東陵又先後修建了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

除此外,孝莊太后的昭西陵和慈禧太后的定西陵也都位列清東陵內。

不過,清東陵雖然被世人稱爲風水寶地,但是葬在這裏的皇帝、皇后、嬪妃們卻並不太平。

原來,自清王朝滅亡後,又趕上民國的軍閥大混戰,國家處於無序的狀態,失於監管的清東陵,就被一些盜墓賊給盯上了。

據不完全統計,清東陵在民國時期登記在冊的盜墓次數就達15次之多,其中又有3次盜墓大案震驚全國。

第一次就是孫殿英制造的清東陵盜寶案,那一次他以“軍事演習”爲名,將清東陵方圓十里內全部戒嚴,對乾隆皇帝和慈禧的陵墓進行了瘋狂盜掘。

第二次是在日本投降不久,由於遵化一帶的民主政權尚未建立,而國民政府又已經撤離,因此清東陵處於無人管理的局面。

王紹義等土匪趁機大肆盜掘,康熙皇帝的景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及妃園寢都遭到破壞,而其中隨葬的珠寶玉器等也悉數被搜刮殆盡。

解放後,地方政府雖然對盜墓賊屢有打擊,但還是有財迷心竅的不法分子趁着地方政府工作尚不完善頂風作案。比如定陵附近的村民就在解放初期,趁政府尚未成立管理清東陵的部門之前,又再次將所盜掘陵墓全部進行了一次大掃蕩,並將所剩不多的妃園寢也全部盜掘一空。

(清孝陵)

不過,清東陵雖然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盜掘,但是順治皇帝的孝陵卻始終完好無損,沒有遭到盜掘,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孝陵能倖免於難,可以從孝陵聖德神功碑亭中的石碑上尋找答案。

本來,那些碑文主要記載了順治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不過在記載修建孝陵一事上,寫道:“皇考遺命,山陵不重飾,不藏任何金玉寶器。”也就是說,順治皇帝在去世的時候,要求不要有任何金玉珠寶陪葬。

由於這是康熙皇帝刻上去的話,要知道天子無戲言,再加上康熙又是個孝子,所以他在安葬順治皇帝的時候,自然一定會遵照遺命。

這樣一來,孝陵比起奢侈的定西陵及裕陵等,那簡直是不要太寒酸了。

再加上孝陵異常堅固,雖然民國時期有匪盜打過它的主意,但是用炸藥等,都對其沒有產生破壞。再加上民間還有一個傳言說順治皇帝在董鄂妃病逝後,由於看破紅塵,一心只想去五臺山出家爲僧。

要知道順治皇帝可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居然要去做和尚,這太有損皇家顏面了。但是文武百官又拗不過順治皇帝,無奈之下,朝廷只能說順治皇帝去世了,從此放他雲海四海。

既然順治皇帝去做了和尚,那麼孝陵顯然就是用來遮掩事實的道具,那就更難有什麼寶貝了。

所以,不管從哪方面來看,盜墓賊都不願意花代價去盜掘一座很有可能什麼都沒有的空陵。而正是這個原因,孝陵躲過了一場又一場的災難,成爲了清東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皇陵。

(參考史料:《嘯亭雜錄》《清史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