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全華: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回去,義無反顧

新京報訊(記者 鄧琦)從2018年8月到今年7月,劉全華在新疆支教了兩年。開學首日,他第一個到校門口迎接師生,再到校門口送大家離校,這麼一接一送,堅持了700天。

他是海淀北部新區實驗學校的一名教師,主動申請到新疆支教,任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校長、北京援疆和田市工作隊副領隊。

學校從零開始,他連軸轉着安裝課桌椅,熬了幾個通宵寫規章制度。

如今,結束援疆工作回到北京,劉全華說,人回來了,心裏仍割捨不下,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如果還有機會,自己還要回去,義無反顧。

連軸轉安裝課桌椅

2018年8月29日下午,劉全華入疆,他依舊記得最初到學校的情形,學校外觀漂亮、大氣,自己心裏也很提氣。不過,進到教學樓裏劉全華心裏一涼,9月3日週一就正式上課了,還有10個班的黑板和桌椅沒配齊。

“用當地老師的話說就是,外表高大上,裏面空蕩蕩。”劉全華當時感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當時桌椅和黑板其實涵蓋在北京援建項目中,由於工期太緊,一直堆放着。劉全華二話不說,放下行李立馬跟着工人們一起組裝,72小時沒睡連軸轉,終於裝好了10個班的黑板和400多套課桌椅。

裝好課桌椅,劉全華這才安心。不過,另一個考驗接踵而至。學校一共30個班,共1300多個孩子,學生從周邊各個學校劃撥過來,教師隊伍裏包括劃撥過來的、借調、臨聘等,隊伍很年輕,起初大家有些迷茫,劉全華也手忙腳亂了起來,沒了頭緒。

很快,劉全華覺得,必須從建章立制開始。“我坐了幾個晚上,根據多年教育經歷經驗,結合我對當地的瞭解,初步拿出了一套學校辦學定位、發展方向、教育理念。”劉全華拿着初稿向大家徵求意見的同時,學校的組織架構也逐漸明確:德育處、教務處、總務處等,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每天第一個到校門口迎接師生

“‘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快樂自信、陽光少年’是我們的育人目標。”說起學校的教育理念,劉全華很是激動地說,我們的主題是陽光教育,陽光是七彩的,我們要培育七彩的教師和學生。比如,紅色代表着活力熱情,健康向上。

劉全華把教育理念的引領深入到日常的方方面面。他回憶,開學第一天早晨,自己第一個到校門口迎接學生,但他發現,當時主動跟老師打招呼的學生可能100個都不到。他覺得,一手抓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一手抓良好習慣、文明禮儀的養成。

接下來,劉全華每天都第一個到校門口迎接師生,見到不打招呼的學生,就主動教他們,一週後大概有70%的學生會主動打招呼了,過了兩週,不打招呼的寥寥無幾。

在新疆的兩年裏,劉全華堅持每天第一個到校門口迎接師生,放學在校門口送大家離校。到後來,學生們在校園裏看到老師們都主動打招呼,這讓他十分欣慰。

爲了開拓學生們的視野,劉全華設計了特色課程,2019年秋季學期,學校開設了16個學生社團活動。由於當地缺乏教材資源,每次寒暑假回京,劉全華就跑到書店,自掏腰包買教輔和特色課的教具。有一個當地貧困生讓劉全華動容,孩子很優秀,但從沒走出過和田。劉全華就自費讓他坐飛機去烏魯木齊,“我想給他創造一個小小的機會,看看外面的世界。”

孩子回來後說的一番話讓劉全華欣慰,“他說,要努力學習,走出和田,將來能到更廣闊的舞臺上鍛鍊自己,回報家鄉。”

今年年初,面對疫情,劉全華先後五次撰寫了給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一封信。在其中一封信的開頭,他寫道:自上月10日一別距今已一個半月了,甚是想念,可我總感覺一直和你們在一起。孩子們,你們都好嗎?身體健康狀況都好吧?居家生活、學習中聽從父母家人教導,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和學習任務了嗎?你們一切若安好,我便心安。

像胡楊一樣紮根在祖國邊疆

今年7月,劉全華結束援疆工作回京,用他的話說,雖然人回來了,心還牽掛着和田,牽掛老師和學生們。

如今回到北京,有學生的家長經常發來問候,劉全華也經常看看老師們的朋友圈,有的老師遇到難題,劉全華也會主動跟他們聊聊。

起初劉全華主動申請援疆,家人有些擔心,怕他照顧不好自己。離開北京的日子,家人打電話總報喜不報憂,“每次他們都說家裏挺好的,你放心工作,自己保重就行。”

劉全華的女兒如今也是幼師,他經常跟女兒說,要勇敢嘗試不同的崗位和角色,不斷豐富自己的職業生涯,完善自己、挑戰自己,成就他人的同時,也會成就自己。

他並不覺得自己做得足夠多,“我們只是開了一個頭,後面還要進一步把工作做細。”說到這,劉全華有說不完的想法:比如,從學生角度要做一個學生手冊,將來每個家長人手一冊,我們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文化體系,每個年級的重點教育目標是什麼,形成一個系列,家長們可以快速瞭解。還需要一個教師手冊,裏面涵蓋學校各種管理制度、不同崗位的職責要求以及教學要求,比如語文課的重點在哪裏,一年級要讓學生們領略漢字的美,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有很多工作沒做完,時不我待啊。”劉全華說。

在新疆的這段日子,令劉全華刻骨銘心。在老一輩援疆人的身上,讓劉全華感受到了胡楊般的堅韌不拔,“與其說援疆,不如說是對我的歷練和學習,他們讓我感受到什麼纔是奉獻,就像胡楊一樣,深深紮根在祖國的邊疆和大漠。”

對話

“扶貧要扶智和志,解決貧困代際傳播”

新京報:當時主動申請援疆是爲什麼,現在回過頭來看,願望實現了嗎?

劉全華:我作爲教育工作者,從教30餘年,當時就想着去其他地方做點事情,豐富我的職業生涯。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實現了願望,體現了職業價值。看到學校、老師和學生們的發展變化,我很欣慰,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了什麼叫家國情懷。

新京報:你認爲,教育扶貧的意義是什麼?

劉全華:教育扶貧主要是扶智和志,要真正解決貧困代際傳播的問題,讓孩子們牢固地樹立正確的家國觀、民族觀。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激發愛國情感,愛家、愛國。

新京報:如果還有機會援疆,還會選擇去嗎?

劉全華:如果還有機會,如果還有這個需要,我還想去,義無反顧。

新京報記者 鄧琦

責任編輯:賈楠 SN24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