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小的时候,有一次,晚上住在伯父家。早上醒来一睁眼,身边没人,伯父已经起来。王羲之刚要说话,忽然听到伯父正在与人窃窃私语,声音压得很低。王羲之侧耳一听,浑身一激灵,吓出一身冷汗。

他的伯父是谁呢?东晋权臣王敦!王敦在西晋时官至扬州刺史,永嘉之乱后消灭江州刺史华轶,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担任大将军。

王羲之从小很聪明,王敦特别喜欢他,所以,小王羲之经常睡在伯父家。《智囊》记载,【王右军幼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晋元帝时,王羲之官拜右将军,所以后人称之为王右军。

这天,王羲之去伯父家玩,王敦又留他过夜,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一幕。王敦起床的时候,王羲之还在梦乡。这时,王敦的心腹谋士钱凤突然来了,王敦命奴仆全部退下,俩人开始密谋。因为疏忽,竟然忘了旁边还有一个小鬼头。

这里,《智囊》记载道,【大将军尝先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逆节事,都忘右军在帐中。】

密谋啥呢?造反!

原来,司马睿能够建立东晋,琅琊王氏(即王敦家族)居功至伟。故而,王家权势极盛。王敦的堂弟王导为丞相,内掌朝政,王敦为大将军,外握兵权,以致东晋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王家这么风光,司马睿肯定不舒服。特别是王敦,专权跋扈,任人唯亲,司马睿很是不满。于是,为了减弱王氏的影响,司马睿开始疏远王敦,君臣之间逐渐产生嫌隙。

王敦急了,就琢磨举兵叛乱。

没想到,竟然被王羲之听见了。王羲之醒后,睁开眼刚要说话,突然感觉有异:伯父鬼鬼祟祟地与一个人低声商量什么,仔细一听,吓得直吐舌头,俩人正在商量谋反之事。

《智囊》记载,【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王羲之人小鬼大,心眼晶莹剔透,暗想:“这事被我听知,即便伯父喜欢我,恐怕也难容我,怎么办?我得装睡!”

王羲之知道,装睡也得装得像一点,否则很难骗过伯父这个老狐狸。于是,赶紧在被角抹上口水,嘴角也整得涎水恣肆,并且发出均匀的鼾声,一副熟睡未醒的样子。

王敦和钱凤商量到一半,王敦突然说:“不好,恐怕要出事!”然后冲卧室努努嘴,又说:“看来,不得不除掉这个小鬼头了。”

说完,王敦急急火火进屋,刚要下手,旋即把刀放下了。怎么回事呢?《智囊》记载,【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熟眠,由是得全。】一掀开幕帐,只见王羲之嘴角全是哈喇子,时不时还打个呼噜,小家伙睡得挺香!

王敦一看,长舒了一口气,这小机灵鬼还没醒,我有点神经过敏了,于是,悄悄退了出去。王羲之因而保住一命。

这个故事,记载在《智囊》中。王羲之虽然小,但是心智很成熟。他知道,听了不该听的,就是陷入生死漩涡,唯一活命的机会,就是装糊涂。因为,在领导看来,一,做大事者,只有利益没有亲情。二,只有死人才能守住秘密。富兰克林也曾经说:“如果不想让你的敌人得知你的秘密,就不要把秘密告诉你的朋友。”意思是一样的。

秘密之事,一定是密不示人的。不得已时,有人参与进来,事成以后,领导一定会杀人灭口。正如酷吏来俊臣所言:“私勿与人,谋必辟。”秘密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一同谋划的人,最后都要被清除。

《雍正王朝》中,高福为什么被杀?邬先生为什么离开雍正,因为知道的秘密太多。年羹尧也是如此,死前感叹,“我根本没这么多罪,唯一的罪就是我知道的太多,不能不死!”

现代职场也是如此。有一句话需谨记:“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你知道的秘密越少,则越安全。如果知道了,也要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一旦大嘴瞎咧咧,领导必然收拾你。《荣枯鉴》有云,“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

《智囊》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智慧总集,人称“小资治通鉴”。全书收录先秦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非常喜欢此书,无论到哪儿,此书都随身必备。曾国藩也对此书颇为推崇,曾谆谆告诫诸位弟弟:“此书务读三遍。”杜月笙也对《智囊》爱不释手,他识字不多,让别人读给他听,感慨道:“读懂此书,才算读透了社会。”

所以,我建议大家读读《智囊》。说心里话,有时你感觉缺少机会,实际是缺少智慧。

文言文基础差咋办?我正看的这套有翻译,疑难之处还有注释,只要识字就能看懂。而且有冯梦龙的分析点评,犹如画龙点睛。

这套《智囊》共6册,仅59元,每本还不到10块!喜欢的话,点击下方【看一看】就可拥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