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媒爆料,美國空軍已經成功完成首架六代戰鬥機的試飛,這個消息引起了全球關注。近年來,除了美國之外,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很多國家紛紛開啓六代機研發,就連很多尚未擁有五代機的國家也非常高調地宣佈六代機研發計劃。很多軍迷或許好奇,我國的六代戰機到底採取怎樣的設計方案呢?儘管目前還沒有得到官方介紹,但殲-20總設計師楊偉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還是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不出意外的話,國產六代機將進一步追求高度隱身性能與超音速巡航能力,這也意味着,這款神祕戰機很有可能取消垂尾設計。

從全球六代機的研發態勢來說,儘管明確提出相關方案或計劃的國家很多,但真正取得進展並且具備研發實力的國家,目前依然還是中美俄三國,雖然說美國宣佈完成了六代機首飛,但這個消息的真實性還沒有得到證實。當然,美國提出的注重人工智能技術的六代機研發理念,的確也是目前一種主流設計方案之一。不過,我國在六代機研發的理念思路方面,和俄羅斯更爲接近,主要還是偏重於動力和隱身兩大環節。

儘管說作爲國家軍工核心機密,目前國產六代機的具體信息、系統方案等都沒有公佈出來,但根據我國軍工研發“裝備一代,發展一代,構思一代”的基本路線來說,六代機項目必然在全力推進中。再結合楊偉總師的介紹來看,這款新型戰機很有可能打破傳統思維框架,進行全方位的革新。因爲楊偉總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明確指出:國產六代機在外形方面超出我們的想象,甚至有可能出現科幻電影中“變形金剛”的畫面。這樣的信息,足以讓我們對六代機有無限的遐想空間。

特別是楊偉總師提出的六代機兩大核心標準包括高度隱身性,這也意味着,類似目前五代機殲-20的垂尾設計很難在六代機中出現了。從全球範圍來說,無垂尾設計最經典的就是美製B-2隱形轟炸機了。不過,常規戰機在取消垂尾之後,會面臨機動性能不足的缺陷。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取消垂尾設計之後,怎樣實現機動性與隱身性的平衡統一呢?從楊偉總師的話語裏,我們可以猜測,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在於新型推力矢量發動機了。

依然從全球範圍進行分析,對推力矢量發動機應用最爲熱衷的國家就是俄羅斯。目前,俄製蘇-30MK系列戰鬥機、蘇-30SM戰機均配備了AL-31FP發動機,蘇-35戰機則裝備了117S發動機。這兩款推力矢量發動機讓俄製戰機的低空低速超機動性能十分出色。其次,美製F-22配備的F119-PW-100渦扇發動機最大推力高達104千牛,也是當下全球隱身性能最出色的矢量發動機。此外,現役數量最多的五代戰機F-35也裝備了性能強大的F135-PW-600渦扇發動機。和美俄兩國相比,我國在發動機研發上雖然奮起直追,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此前,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的問世,就讓人眼前一亮。不過,對於六代機來說,矢量發動機不僅需要自身輕巧靈活,還要求有足夠強大的推力性能。很顯然,要達到這一要求,國產新一代矢量發動機的研發依然任重道遠。

此前也有一些媒體報道,我國在六代機動力系統選擇上首次提出了“組合發動機”概念。據悉,這一技術實現了渦輪-火箭-衝壓三大技術的組合,其產品就是一款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目前來說,這一技術已經進入了驗證機器階段,預計將在2030年完成模型開發。總體來說,目前我國五代機殲-20距離大批量生產服役還有一段距離,在這樣的前提下,六代機項目穩步推進顯得非常務實科學。無論最終六代機到底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可以肯定的是,在航空設計領域,我國已經處於領跑階段,再也無需處處受制於人了。(舍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