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马,吃了我的庄稼!”农夫生气地叫着,边叫边走过去牵缰绳。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牵,居然让自己变成流传几千年的历史名人。

马是孔子的马,此时是一匹没人管的马,因为它的主人孔子正和学生在不远处的树底下讲学研讨。

孔子的一生很长时间都是在路上,这一次也是,他和学生一起游学。走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他们在树下休息。说是休息,其实也在研讨交流。学生们就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人在讨论,马儿却撒了欢儿。没人管的马信步闲庭,不知不觉走到附近的庄稼地。它嗅到青草的气息,看到绿油油的叶子,它就开始吃起来。

马儿吃庄稼!这情景正好被庄稼地的主人看到,他生气地把马扣下。在古代,有马可乘的一定不是一般人,可这些上层老爷也太不像话了,天天喝酒吃肉,还让自己的马抢老百姓的粮食。农夫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马主人,养了这样不顾百姓生活的马。

当孔子和他的学生讨论完毕,才知道马被人扣了。子贡自告奋勇去要马。孔子沉默了一下,答应了。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以善变著称。

子贡也很自负,面对农夫开始侃侃而谈。“你知道你扣的是谁的马吗?就是有三千学生的孔老师啊!”“你知道我们老师有多厉害吗?他老人家忧国忧民,传授给学生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啊!”“我们老师以天下为己任,你怎么可以扣他的马呢?”

子贡说得头头是道,农夫只一条理由就把子贡反驳地哑口无言。他和子贡吵架般地说,我没有文化,也不知道孔子是谁,我只知道马吃了我的庄稼我就要扣下。

子贡看到说理行不通,就改变策略,低声下气地求农夫放马。农夫似乎软硬不吃,后来根本就不再理会子贡。

子贡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孔子没有怪他,反而自责。他做了一个比喻: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最丰盛的祭祀美食,请飞鸟聆听最优美的音乐一样。这不是农夫的过错,是我不该让子贡去。

接下来,孔子派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马夫。所有的学生都充满了疑惑。最善辩的子贡都不行,一个没有文化的马夫能行吗?

马夫来到农夫面前,表达了自己想要回马的意愿。农夫刚开始也和之前一样的态度,坚决不给。马夫问农夫,“你离开过家到东海之滨去种地吗?”

农夫摇摇头,“我一个种地的农民,自己家里的种地就够种了,干嘛跑那么远。”他觉得马夫的问题很可笑。

马夫接着说,“你没去过东边,我也没有来过西方,但两地的庄稼长得一模一样,马又不是人,它怎么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它可能以在是我们自己家的地里呢。”

农夫想了想,觉得马夫说得有道理,他无可反驳。于是,就把马还给马夫。

善辩又有文化的子贡做不好的事,被一个没有文化的马夫解决了。人们不禁感叹,真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这个故事出自冯梦龙的杂记《智囊》,展现了几个人的面貌。

首先,它打击了子贡的自负,这件事让子贡看到,再有文化,再善辩,面对现实,也会有做不到的事,诗书礼仪和讲道理不是万能的。

其次,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作为孔子的马夫,面对学识渊博又忧国忧民的先生,和一群各具特色的学生,这个没有文化的马夫只有敬仰的份。他根本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会派上用场,成为一个对先生有用的人。

作为马的主人,孔子在一开始就想到了,子贡可能会空手而归,但对子贡的自告奋勇他却没有反驳。因为他知道,如果一开始就让马夫出马,子贡心里会有一万个不服气。他让子贡碰了壁,子贡才会没有任何怨言地坦然接受现实。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子贡又没有怨言,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达人情事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智囊》是一部古代智慧全集,作者用1000多个历史小故事表现古人在各个方面的智慧,可以说是一部古代历史智慧全集。恰逢双十一,平台搞活动,一套文白对照的《智囊》全集共6本,原价168,现在只要59。这个双十一,给自己充充电,让以后的人生更加睿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