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的馬,喫了我的莊稼!”農夫生氣地叫着,邊叫邊走過去牽繮繩。他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一牽,居然讓自己變成流傳幾千年的歷史名人。

馬是孔子的馬,此時是一匹沒人管的馬,因爲它的主人孔子正和學生在不遠處的樹底下講學研討。

孔子的一生很長時間都是在路上,這一次也是,他和學生一起遊學。走到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他們在樹下休息。說是休息,其實也在研討交流。學生們就一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

人在討論,馬兒卻撒了歡兒。沒人管的馬信步閒庭,不知不覺走到附近的莊稼地。它嗅到青草的氣息,看到綠油油的葉子,它就開始喫起來。

馬兒喫莊稼!這情景正好被莊稼地的主人看到,他生氣地把馬扣下。在古代,有馬可乘的一定不是一般人,可這些上層老爺也太不像話了,天天喝酒喫肉,還讓自己的馬搶老百姓的糧食。農夫想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馬主人,養了這樣不顧百姓生活的馬。

當孔子和他的學生討論完畢,才知道馬被人扣了。子貢自告奮勇去要馬。孔子沉默了一下,答應了。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以善變著稱。

子貢也很自負,面對農夫開始侃侃而談。“你知道你扣的是誰的馬嗎?就是有三千學生的孔老師啊!”“你知道我們老師有多厲害嗎?他老人家憂國憂民,傳授給學生的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啊!”“我們老師以天下爲己任,你怎麼可以扣他的馬呢?”

子貢說得頭頭是道,農夫只一條理由就把子貢反駁地啞口無言。他和子貢吵架般地說,我沒有文化,也不知道孔子是誰,我只知道馬喫了我的莊稼我就要扣下。

子貢看到說理行不通,就改變策略,低聲下氣地求農夫放馬。農夫似乎軟硬不喫,後來根本就不再理會子貢。

子貢垂頭喪氣地回來了。孔子沒有怪他,反而自責。他做了一個比喻: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說服他,就好比請野獸享用最豐盛的祭祀美食,請飛鳥聆聽最優美的音樂一樣。這不是農夫的過錯,是我不該讓子貢去。

接下來,孔子派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馬伕。所有的學生都充滿了疑惑。最善辯的子貢都不行,一個沒有文化的馬伕能行嗎?

馬伕來到農夫面前,表達了自己想要回馬的意願。農夫剛開始也和之前一樣的態度,堅決不給。馬伕問農夫,“你離開過家到東海之濱去種地嗎?”

農夫搖搖頭,“我一個種地的農民,自己家裏的種地就夠種了,幹嘛跑那麼遠。”他覺得馬伕的問題很可笑。

馬伕接着說,“你沒去過東邊,我也沒有來過西方,但兩地的莊稼長得一模一樣,馬又不是人,它怎麼知那是你的莊稼,不該偷喫呢?它可能以在是我們自己家的地裏呢。”

農夫想了想,覺得馬伕說得有道理,他無可反駁。於是,就把馬還給馬伕。

善辯又有文化的子貢做不好的事,被一個沒有文化的馬伕解決了。人們不禁感嘆,真是對什麼人說什麼話。

這個故事出自馮夢龍的雜記《智囊》,展現了幾個人的面貌。

首先,它打擊了子貢的自負,這件事讓子貢看到,再有文化,再善辯,面對現實,也會有做不到的事,詩書禮儀和講道理不是萬能的。

其次,馬伕有了表現的機會。作爲孔子的馬伕,面對學識淵博又憂國憂民的先生,和一羣各具特色的學生,這個沒有文化的馬伕只有敬仰的份。他根本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會派上用場,成爲一個對先生有用的人。

作爲馬的主人,孔子在一開始就想到了,子貢可能會空手而歸,但對子貢的自告奮勇他卻沒有反駁。因爲他知道,如果一開始就讓馬伕出馬,子貢心裏會有一萬個不服氣。他讓子貢碰了壁,子貢纔會沒有任何怨言地坦然接受現實。馬伕有了表現的機會,子貢又沒有怨言,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達人情事理,才能做到人盡其才。

《智囊》是一部古代智慧全集,作者用1000多個歷史小故事表現古人在各個方面的智慧,可以說是一部古代歷史智慧全集。恰逢雙十一,平臺搞活動,一套文白對照的《智囊》全集共6本,原價168,現在只要59。這個雙十一,給自己充充電,讓以後的人生更加睿智。

相關文章